理论教育 深层排(蓄)水隧道:洪涝控制的有效解决方案

深层排(蓄)水隧道:洪涝控制的有效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提高浅层管线的设计标准,2016版规范将此折减系数降低为1。

深层排(蓄)水隧道:洪涝控制的有效解决方案

3.1.1.1 造成城市内涝的原因

降雨量大——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以往认知的“低频率”降雨却“高频率”出现;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交通工具排入空气的颗粒物等因素,也助长了城市区域降雨量的加大。

②地表径流大——随着城市“摊煎饼”式发展,硬质铺装面积越来越大,包括道路、屋顶、硬化广场等。与此相对,被城市发展侵占的农田、绿地湖泊、水塘等可渗透地面面积和起调蓄作用的地表水体面积急剧减少。两方面原因导致城市地表径流形成时间短、流量大。

排水系统标准低——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缺乏统一规划,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地势低——一方面为绝对地势,相对于总体城市地貌,部分区域处于低洼地带,容易积水;另一方面为相对地势,许多沿江沿河建设的城市,由于多年沉沙淤积造成江河河床升高,城市雨水难以依靠自重排入江河,设置强排泵站成为城市排水系统的无奈选择,如武汉汉口地区,由于长江、府河水位高,汛期雨水几乎全靠排江泵站强排。

3.1.1.2 解决城市内涝的方法

①扩建浅层管网,提升浅层排水系统输送能力。

②修建行洪渠道末端泵站,预降渠道内水位,避免对上游管线水力顶托,使得上游管道排水更顺畅。

③修建雨水调蓄设施或利用地表水体调蓄功能,依靠调蓄池的削峰作用,缓解城市内涝。

④发挥海绵城市技术优势,充分利用下沉绿地、渗水池(塘)、生态草沟、绿色屋顶等设施渗、滞、排的功能,从源头上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对于城市密集发展区,传统扩建管道、修建调蓄池等工程措施受地面、地下施工空间限制,项目难以落地。而深隧技术的实质也属于海绵城市技术手段之一,由于其占地少、施工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可充分发挥其分流、调蓄、强排(相当于强排泵站)等技术优势,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3.1.1.3 深隧防洪排涝机理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计算雨水系统设计流量、设计暴雨强度和管道设计流量。

①雨水系统的设计流量计算,见下式:

式中 Qs——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

②设计暴雨强度计算,见下式:

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t——降雨历时(min);

   P——设计重现期(a);

   A1、C、n、b——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计算,见下式:

式中 t——降雨历时(min);(www.daowen.com)

   t1——地面集水时间(min),视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铺盖情况而定,一般采用5~15min;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考虑到排水管网自身的调蓄空间,对管道内收集到的雨水具备一定的调蓄和流量峰值缓冲能力,《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在t2前添加了折减系数1.2~2.0。为了提高浅层管线的设计标准,2016版规范将此折减系数降低为1。

③管道设计流量的计算,见下式:

式中 Q——排水管道的设计流量(m3/s);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2);

   v——流速(m/s)。

排水管道的流速计算,见下式:

图3-1 深隧对城市排涝的作用

式中 v——流速(m/s);

   R——水力半径(m);

   I——水力坡降;

   n——粗糙系数。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知,在不改变城市地表汇流时间和径流系数的前提下,利用深隧系统提高现状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标准的机理有下面几个:

①减小系统的汇水面积。由式(3-1)可知,降低管道汇水面积可以提高管道本身的防涝标准。从图3-1可知,深隧截流上游管线来水,等于减小了下游浅层主干管的汇水面积,起到分流洪水作用,在现有管道设计流量不变的情况下,下游主干管的排涝标准将得到提升。

图3-2 调蓄池实施前后径流变化

②增加降雨历时。由式(3-2)可知,暴雨强度和降雨历时成反比,当降雨历时长时,暴雨强度q 就会变小,如图3-2所示。不改变地表汇流特性,地面汇水时间一定时,如果要想增加管道内汇流时间t2,可通过增加调蓄设施实现,增加雨水排放系统的汇流时间。

调蓄设施可分为水体调蓄、绿地广场调蓄、调蓄池、隧道调蓄工程。前两项属于兼用调蓄工程,设置在地表,与城镇景观、绿地、运动场、广场等设施和天然调蓄空间统筹考虑,相互协调。后两项为专用调蓄工程,设置在地下。隧道调蓄在国外应用案例较多,从国外的建设运行经验来看,针对密集发展都市区,深隧工程的实施可以在减少干扰城市运行的条件下,达到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的要求。

③增加雨水管道过载水力坡度。参考式(3-5),雨水系统采用满管流设计,在现有管道管径不变的前提下,如果要增加管道的排水能力,就需要增加管道水力坡度。水力坡度I=(起点水面高程H1-终点水面高程H2)/管长L。

对于一个现有雨水系统主干管,管长L 是一定的。如果要加大水力坡度,则需提高起点水面高程H1或降低终点水面高程H2。显然,提高起点水位高程则意味着管道内水位升高,更容易造成内涝,不是我们希望发生的事情,那么,降低终点水位高程就成为更好选择。

深隧位于地下30~60m,隧道内水位低于浅层管底。对于上游干管来说,在深隧与浅层系统的连接点处,浅层管道内的雨水在设计流量范围内属于自由跌落,不受原下游主干管水位顶托的影响。深隧的应用,降低了连接点上游主干管终点水位高程,增加管道水力坡度,相当于提高了上游系统的排涝标准;对于连接点下游干管来说,由于深隧截流,减小了管道设计流量,相应降低下游主干管内水位,意味着与下游主干管连接的支管的水力坡度得到增加,同样也提升了下游系统的排涝能力,如图3-3所示。

图3-3 实施前后浅层支管水力坡度线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