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弦舞-石林撒尼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

三弦舞-石林撒尼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三弦舞至今仍是石林地区撒尼人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会跳。大三弦舞通常是男女双方列队相向而跳,其中有一两个男子吹奏笛子,其余男子身挎大三弦,弹奏旋律简单但节奏欢快的“跳乐调”,女子则配合音乐旋律,踢脚拍掌而舞。参加跳大三弦舞的村民往往来自不同的村寨,因此跳舞的男女队列都会尽力展现自己一方的各种舞姿变化,而对方则要配合自己的舞姿做出相应的变化。

三弦舞-石林撒尼人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

在石林地区,每逢喜庆的日子,或是节日庆典的歌舞娱乐活动中,撒尼人最喜欢跳的就是集体娱乐性舞蹈三弦舞”(俗称“跳乐”)。

这种舞蹈以大三弦为伴奏乐器,动作明快,简单有力,节奏欢快,气氛热烈。通常是左右换脚跳三步,单腿在空中蹬脚两下,形成五拍组合的基本舞步。舞蹈时,男女双方或是列队相向,或是环绕篝火围成圆圈,男子肩挎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配合节奏,拍掌而舞。

图23 撒尼青年男女对跳“大三弦舞”

关于“跳乐”舞蹈的由来,撒尼人流传着这样两个传说:

一是说远古的时候,撒尼人居住在森林茂密的山区,以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先辈们在准备耕种的山坡上放一把火,烧光树木和杂草,然后进行耕种。有时为了赶节令,他们往往不等树木烧成的灰烬完全冷却就开始播种,脚底经常被灰烬灼伤。他们只好边跳边抖,努力把粘在脚底上的灰烬抖落下来,同时嘴里还发出“阿啧啧”的声音。后来,这种生产劳作时的动作就逐渐演变成为舞蹈动作,形成了“跳乐”舞蹈。

另一个传说则是讲,以前按照土司头人的规定,撒尼人必须先完成土司头人加的播种任务,才能播种自己的土地。然而,播种完土司头人的土地后,节令往往就已经过去了。为了抢节令,撒尼人只好白天给土司头人家种地,夜晚披星戴月地赶种自己的田地。这样一来,大家不得不在火炭还没有完全熄灭、灰烬还没有完全冷却的烧火地上耕种。因为那时没有鞋子穿,双脚被土地烫得难以忍受,他们只好每走几步就把一只脚抬起来蹬两下,两只脚轮换着抬起,有时还烫得嘴里直喊“阿啧啧”。农忙季节过后,大家回忆起播种时的情景,便模仿这种动作跳起来,于是就形成了“跳乐”舞蹈。后来,人们又配上清脆的竹笛和雄浑的大三弦等乐器伴奏,逐渐就发展成为现在的撒尼大三弦舞。

有学者研究认为,早期的“三弦舞”是在传统的老人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以小三弦为伴奏乐器,曲调轻柔,节奏舒缓,舞步稳重,广泛流传于路南县的撒尼人和与之毗邻的弥勒市的彝族支系阿细人中。(www.daowen.com)

“三弦舞”因伴奏乐器和节奏快慢的不同而形成两种风格:平稳舒缓的“小三弦舞”成为老年撒尼人日常娱乐的主要形式,而欢快活泼的“大三弦舞”则更为年轻人所喜爱,并成为撒尼青年男女相识交往、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三弦舞是撒尼人的集体性舞蹈,少到四五人,多到几百人,都可以同时跳。舞者按男女分列,或是面对面排成行,或是交叉围成圈。撒尼男子肩挎三弦,左手扶琴柄,右手弹拨琴弦,撒尼女子则拍掌相迎,脚随音乐节拍抬脚踢腿,男进女退左右移步。大三弦音乐浑厚洪亮,欢快热烈,舞蹈动作也随之奔放有力,节奏感强,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三弦舞至今仍是石林地区撒尼人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会跳。“是人不跳乐,白来世上活。听见三弦响,心喜脚板痒。”每逢年节庆典或斗牛盛会,撒尼村民们往往相约成群,到山坡草坪或斗牛场边跳大三弦舞。

跳大三弦舞不需要任何人组织,只要有民间竞技娱乐活动的地方,就会有大三弦舞的音乐旋律和跳舞的人群。大三弦舞通常是男女双方列队相向而跳,其中有一两个男子吹奏笛子,其余男子身挎大三弦,弹奏旋律简单但节奏欢快的“跳乐调”,女子则配合音乐旋律,踢脚拍掌而舞。有时,女方队列中也会有一个领头的妇女负责吹口哨,只要口哨声一响,女方队列就会统一变换舞姿,或是转圈,或是扭腰,或是交叉队形,但脚法上跳三步、踢两下的基本舞步仍然保持不变。这些变化的动作都不复杂,在一旁围观的村民们只要看几眼,很快就能学会不同的舞姿,然后也加入跳舞的队伍中。

参加跳大三弦舞的村民往往来自不同的村寨,因此跳舞的男女队列都会尽力展现自己一方的各种舞姿变化,而对方则要配合自己的舞姿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果哪一方因配合不上对方的舞姿或是跟不上节奏,就算是输给了对方。稍事休息之后,双方又会重新开始对跳,如此直至尽兴。大三弦舞也因此而带有了娱乐和竞技的双重意义,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调节生活、沟通交往、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