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考试改革内容繁杂,既涉及招生策略、招生原则和人才标准等理论层面的改革,又包括入学考试活动的具体组织,如考试安排、命题、评阅与录取等实践工作。由于招生关系到学校进一步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且生源质量的高低与学校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并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所以各教会大学都非常注重招生考试制度的制订、修改和完善,对招生考试的管理、考生的入学资格、报考程序、考试科目、评分与录取标准等各个方面逐步制定详细的规则,教会大学之间的学生转学和学分互认等制度也相继完善。
1.设立专门机构,完善招考制度
办学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教会大学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随着申请入学人数的增加,接受、审核报名材料、组织入学考试、评阅试卷、发送录取通知等事务日渐繁重。招考事务的增加、改进教育质量的紧迫,使教会大学招生考试改革势在必行。1924年,齐鲁大学紧急制定新的方案:重组管理新生入学的机关,以清权限而专责成;修改并扩展现行中学被承认之规定;重组大学拓展部,专门接洽各学校以期双方友谊日趋紧密[66]。教会大学或成立大学注册科(课),或成立隶属于教务科(课)的注册组,还有大学在学校注册科(课)之外还专门成立大学招生委员会,由注册科主任和各系科科长(后改称学院院长)担任委员会委员,共同协调处理招生考试有关事项。
学校招生考试规章也重新制定,更加严密、规范,内容更加详实、完善,如,申请入学的学生必须符合一定的学历要求;将考生详细分为预科生、本科一年级生、转学生、特别生、旁听生、华侨生和外国生等各种类型,分别规定相应的入学资格或特殊考试要求;相继出台和完善分层次、分院系的入学简章。
管理机构专门化和事务处理专人化充分体现出招生考试改革受重视的程度,作为整个学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教会大学内部专门招考机构的设立使其招生考试活动更具组织性、规范性,有力地保证了教会大学人才选拔质量的提高。
2.严定报考资格和手续
将入学资格由原来的“中学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改为“招收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生”是这一时期教会大学有关入学资格的显著变化。报名投考手续中,要求考生逐项填写统一印制的,包括各项表格在内的报名书。报名书内容繁多,涉及考生的基本信息,如学习经历、宗教信仰、校内外活动表现以及中学成绩、个人求学志愿、品性、体格等各项内容。1925年齐鲁大学改革后的报名书包括入学志愿书、中学品性表和体格检查表3大项内容;招收新生的资格按品格(习惯、兴味)、体质、以前之成绩、现在之程度和智力5项内容详细考查[67]。1932—1933学年福建协和大学对新生入学的审查方法,作出颇多改良:
招生处对于投考生在中学时学习的速度,工作的态度,领袖的能力,情绪的倾向,身体的健康等项,制成表格,请其原毕业中学的校长或教员,分别填写,使我们对于该生在中学时的学业和品性,能得到较详细的事实。除填写表格之外,我们还请其所经毕业的学校当局,用个人通信方法,告诉我们关于各该生生活品性的各方面,这种办法,已渐渐推行。各学校校长及教员,皆甚合作,并替学生备负责介绍的函件,对于我们审查新生手续上,作大有价值的贡献。[68]
报考手续改进后,教会大学要求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显著增加。为切实了解考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活、品性状况,教会大学加强了与中学之间的联系,由中学校长或教务主任直接将学生的诸多信息提供给大学。教会大学一方面凭借学生自己的入学申请书了解学生的求学意愿;另一方面从中学提供的学业成绩表、品行表现等信息验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综合多元指标,对报考学生作出最贴近事实的客观评价,使教会大学选拔新生时有更多参考依据和针对性,以选拔出最合适的优秀生源。
3.拓宽招生范围(www.daowen.com)
教会大学拓宽招生范围首先表现为由招收教内子女为主转为兼收教内外学生。教会大学中虽有东吴大学、辅仁大学、岭南大学等学校较早就主张不分宗教信仰,平等招收教内外学生,如英敛之、马相伯在辅仁大学尚在规划中时就立意要“广收教内外学生,以树通国中之模范”[69],但从教会大学生源的整体状况来看,基督徒学生还是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根据20世纪2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齐鲁大学在校生基督徒比例高达92.9%,基督徒学生比例最低的圣约翰大学也有38.9%[70]。一些教会大学的管理者也倾向于招收基督徒学生或者教会中学毕业生,以保持教会大学的宗教特色。教会大学若要实现更好的发展,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列,必须改变教会大学只是差会传教事业一部分的固有形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就认为,是狭隘的宗教意识束缚了燕京大学初期的发展,过于注重宗教性,学生绝大多数来源于教会学校,培养目标是教会工作人员,学费主要由教会提供,竞争意识不强,作为现代的大学生多数是没有培养前途的[71]。1928年,燕京大学专门召开校务会,讨论扩大招生问题,会议主要围绕3个问题展开:“一是学校是否应该规定主要从教会学校招生?二是增加了基督徒学生的比例,是否可以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更好的基督徒?三是怎样能使学校预料教会学校的学生比非教会学校的学生素质好?”[72]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学校应扩大招生范围,平等招收非教会学校学生,促进学校生源的多元化。其他教会大学也逐渐意识到应在拓展教育领域、大学服务项目的同时,吸引更多教外优秀学生进入教会大学,这样才有机会充分实现教会大学以基督精神陶冶领袖人才的教育宗旨,培养出更多出类拔萃的、具有基督教品性的精英人才。
其次,在招生层次上,顺应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扩展,坚持高标准的通识性精英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灵活性强、学术标准较低的职业人才的培养齐头并进;同时开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专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分层招收,多层次培养,在秉持西方大学教育理念和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之间取得适度的平衡。
再次,在招生地域上,通过教会大学之间、各差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突破按各差会传教地域招生的习惯做法,以尊重学生自由求学的意愿为目的,打破招生的地域限制,实行各校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招考;同时,在原有各大学自行制定的转学生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会大学间的转学渠道,主要是入学资格的统一,为学生提供转学证明、肄业成绩单等便利服务,并进行各大学间基于学术水平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学分互认等。通常情况下,转学生只要持有原校的肄业证书,提供原校开具的转学证书和所修课程成绩单,通过志愿学校的转学考试,就可实现顺利转学。当然,在报名手续上,各校还有自己的具体规定。
最后,拓宽招生范围还表现在这一时期,许多教会大学开始突破原有只招男生的性别限制,兼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1920年沪江大学招收女生入学,开中国教会大学男女同学之先河。其他教会大学也于同年或相继实行男女同等入学的规定。
4.改革考试科目,不断提高考试要求
按照国民政府的立案要求,宗教课必须改为选修课,招生考试科目中设立宗教科目显然也不符规定。对一些宗教色彩浓厚的教会大学来讲,圣经或其他宗教科目是必考的,并且还要求考生在中学阶段必修一定学分的宗教课程。为了立案成功,且真正实现从公立或私立等世俗中学校招收毕业生,教会大学必须废除宗教考试科目和相应的学分要求,做到这一点,确实体现出教会大学招生考试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其他考试科目的改革主要集中于提高国文考试要求,以系科为单位细化考试科目等。圣约翰大学1923年教员会议议决:“自后凡新生欲投考该校者,须有中西文同等程度,若西文程度甚佳,而中文稍逊者,不能录取。”[73]齐鲁大学合并初期,学校设文理、医、神三个科系,入学考试的科目及内容是统一规定的,没有院系之别,均指定国文、英文和数学三门,另外再自选科二门。1929年,为了争取早日立案,齐鲁大学按照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要求将文理学院分开,将神学院独立出去。在考试科目上,以不同系科为单位,全部统一成必考科目,并且考试内容也更加细化。1930年的时候,党义[74]成为大多数教会大学的必考科目。
随着学校考试科目的设置由粗到细,内容由最初的一统化逐渐向更能体现学生专业特点的方向发展,使学校在选拔生源上更具有针对性。与考试科目逐步细化相对应的,是试题类型、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教会大学外语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一直都比较超前,考试要求也较一般大学更高。外语考试科目不仅项目多,而且要求高,60分的及格线是对非外语系学生的基本要求,个别教会大学对入英语系学生的英文要求一度达到80分,学生在数学、史地、科学等科目中有一科不及格仍有机会被录取,但英文不及格却一概不录。燕京大学对入学新生的考查科目中,英文一直占有特殊地位,即使承认中学推荐毕业生和大学转学生免试入学,注册时也要参加英文测验并以其成绩作为编级的依据。
1924年齐鲁大学预科的普通科学题,完全是考查学生的实践运用和科学创新能力,如让学生绘制风箱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实质是要求学生具备切实的实验室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考试结果表明,试题难度太高,以致当年报考齐鲁大学的150人,仅录取26人,主要原因就是有92人的科学成绩不足40分[75]。教会大学对理化科目的入学要求还包括审核学生提交的中学阶段的实验笔记。国文考试则将国学常识、新式标点和语体文写作等内容充分纳入试题当中。齐鲁大学1925年国文考试只要求写一篇300字短文,1934年时则规定:一是作文要写3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书写工整;二是国学常识出若干题,要按次对答;三是选择古书一段,让学生加上新式标点。其他考试科目也增加了具体要求,如中外史地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地理之重要事实,与其中之主要人物城市,及中外历史之分期,与中外地理之影响于人类文化者[76]。另外,多所教会大学还在招生考试中引入智力测验,测定学生是否具备进入大学学习的基本能力,并将智力测验成绩作为选拔淘汰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