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2017年度构造方面进展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2017年度构造方面进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调查区构造格架、不同类型构造的展布及发育特征、构造变形机制以及区域构造变形序列的厘定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③加里东构造层中有极为发育的板劈理,劈理走向在西部为北北西向至近南北向,在北部以北北西向为主。此外,盖层内部的次级褶皱主要与逆冲断裂有关。其原因与调查区位于“S”形弯曲的祁阳弧形构造的中段有关。

在调查区构造格架、不同类型构造的展布及发育特征、构造变形机制以及区域构造变形序列的厘定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全面查明了调查区构造格架特征,具体如下:①由上古生界及其下伏角度不整合面卷入并显示自西向东依次排布、枢纽总体向南倾伏的北北西向褶皱烟子坪向斜f1、水岭背斜f2和对江复向斜f3组成了调查区的主体构造格架,上述褶皱轴面均略向东倾。②北北西—近南北向的同走向逆断裂、正断裂及其导生的次级褶皱,以及北东向断裂、北西向断裂等叠加在上述主体构造格架之上,使构造格架复杂化。③调查区北部(北侧)发育印支晚期形成的高挂山东西向隆起,导致调查区北部的加里东基底隆起、抬升并出露地表,同时导致南侧盖层总体向南倾斜。④加里东期褶皱基底的构造格架为:调查区位于加里东期越城岭隆起的东翼,使得调查区西部奥陶系总体为一向西陡倾并倒转的单斜构造,调查区北部加里东构造层的岩层产状则自北西向南东总体由倒转渐变为正常,反映变形强度自越城岭隆起核部向东翼逐渐变弱。

(2)全面查明了调查区褶皱、断裂、劈理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展布与发育特征:①调查区主要发育泥盆系—二叠系卷入的盖层褶皱,其按走向可分为北北西—近南北向褶皱和东西向褶皱两种类型,以前者为主,后者仅有露头尺度的小型全形褶皱发育。此外,调查区北部加里东期褶皱基底中发育大量枢纽走向北北西—北北东向的膝折构造,初步认为系中生代叠加变形产物。②调查区断裂较发育,按走向可分为北北西—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3组。其中:北北西—南北向断裂主要分布于调查区中东部,多为逆断裂,少量为正断裂或走滑兼正滑断裂;北东向断裂发育较多且规模较大,走向20°~30°,为逆断裂或正断裂(可兼走滑);北西向断裂发育较少,规模大多较小,主要表现为逆断裂,部分叠加有伸展活动。③加里东构造层中有极为发育的板劈理,劈理走向在西部为北北西向至近南北向,在北部以北北西向为主。此外,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的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中发育破劈理。(www.daowen.com)

(3)对区域构造变形机制提出了若干新的认识:①组成调查区主体构造格架的烟子坪向斜f1、水岭背斜f2和对江复向斜f3等北北西向褶皱并非盖层滑脱形成,而是因下伏“刚化”褶皱基底的整体横向压扁收缩、底面滑脱以及逆冲作用导致褶皱基底顶面整体弯曲,盖层受褶皱基底顶面弯曲控制而形成被动褶皱。上述主要褶皱的轴面略向东倾斜,反映加里东期褶皱基底滑动方向自东向西。此外,盖层内部的次级褶皱主要与逆冲断裂有关。②调查区上古生界构造线走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有别于雪峰、湘中以及湘东南等地区的北北东—北东向。其原因与调查区位于“S”形弯曲的祁阳弧形构造的中段有关。具体成因有二:一是印支运动和早燕山运动中,区域北西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北西向基底隐伏断裂香花岭-阳明山断裂和东侧的蓝山-新宁断裂产生强烈左旋走滑活动,从而使区域北北东向构造线产生左旋偏转成为北北西向;二是加里东期越城岭构造-岩浆隆起对加里东褶皱基底及盖层向西滑移运动的阻抗作用(砥柱作用)导致构造线偏转。③调查区加里东期劈理走向为北北西—南北向,与加里东期区域构造线北北东走向矛盾。调查区加里东期劈理呈北北西向很可能也与区域北西向基底隐伏断裂左行走滑有关,具体原因与区域构造线走向的转变原因相似。

(4)系统厘定了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即8期构造变形,提出了各期构造变形的动力背景,为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第一期变形(D1)为加里东运动(分为奥陶纪后期的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两幕)中形成的越城岭大型背斜(隆起)及板劈理,其构造背景与华夏古陆向北西逐渐逆冲与扩增有关。第二期变形(D2)为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主幕)所形成的北北西—近南北向褶皱、逆断裂、跳马涧组中破劈理、局部南北向强直片理、东西向右行走滑节理、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加里东构造层中的北北西—北北东向膝折等,其可能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继发性陆内俯冲汇聚有关。第三期变形(D3)为中三叠世形成的东西向高挂山隆起和上古生界中东西向次级褶皱,其区域构造背景为扬子及其以南各地块向北运移与中朝板块碰撞导致南北向挤压。第四期变形(D4)如前述第二期变形(D2)所列,因构造体制相近难以明确分辨;其构造背景为古太平洋板块(或伊泽奈奇板块)向西俯冲影响。第五期变形(D5)为白垩纪区域伸展活动形成的正断裂,其构造背景有岩石圈伸展等多种。第六期变形(D6)为古近纪中晚期形成的北西向逆断裂及北北东向右行剪节理,其构造背景为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致使区域北北东向断裂右行走滑派生北东向挤压。第七期变形(D7)为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形成的北东向逆断裂和北西西向右行剪节理,其动力背景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与华南块体东部斜向碰撞有关。第八期变形(D8)有北西向和北东向正断裂,可能与先期挤压逆冲后的应力松弛或重力伸展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