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大地构造学研究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大地构造学研究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个阶段分别对应以下地质构造过程。总结了各阶段构造运动在区内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对各级构造单元特征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研究武当-桐柏-大别地区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特点提供了新思路。在此基础上,编制了1∶50万武当-桐柏-大别地区地质图等图件。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大地构造学研究

(1)根据武当-桐柏-大别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将武当-桐柏-大别地区地质构造过程划分6个大阶段,并对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太古宙古陆核形成阶段(>2 500Ma)、古元古代阶段(2 500~1 600Ma)、中元古代—南华纪末(1 600~635Ma)、南华纪末—志留纪(635~419.2Ma)、泥盆纪—中三叠世(419.2~237Ma)、晚三叠世—新生代(237~0Ma)。6个阶段分别对应以下地质构造过程。

新太古代时期:为早期造陆阶段,以花岗-绿岩地体的形成为特点,是中新太古代中国古陆造陆阶段的产物。

古元古代时期:相当于稳定“地台”及边缘的演化,以表壳沉积为特点,出露“地台”型沉积物组合,即苏必利尔型铁建造(BIF)、孔兹岩建造及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中元古代—南华纪末:主要经历了中元古代的裂解和新元古代的板块俯冲汇聚、裂解等过程,其形成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作用有关。

南华纪末—志留纪[包括震旦纪—早寒武世(稳定沉积)、中寒武世—志留纪(伸展裂解,火山沉积建造)]:新元古代造山后的早古生代时期,研究区转化为稳定陆台环境,并于早古生代中晚期向裂谷环境转化。(www.daowen.com)

泥盆纪—中三叠世:秦岭洋盆从离散型逐渐转变为汇聚型。从现有资料推测,其汇聚方式以单侧汇聚为主体,即扬子陆块逐渐向华北陆块靠拢,此时的大别山-北红安地区属华北陆块,处于仰冲盘,沿俯冲带北侧有活动大陆边缘沉积的泥盆纪、石炭纪火山碎屑沉积及类复理石沉积等;随州地区转为陆块相沉积;扬子台地区为正常的台地相沉积。

晚三叠世—新生代[包括侏罗纪—白垩纪(陆内造山)及古近纪—第四纪(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与差异性升降运动)]:主要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阶段。

(2)总结了各阶段构造运动在区内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对各级构造单元特征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研究武当-桐柏-大别地区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特点提供了新思路。在此基础上,编制了1∶50万武当-桐柏-大别地区地质图等图件。

(3)研究认为区内广泛存在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总体表现为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的逆冲推覆作用。总结了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特点;同时认为目前出露于地表的襄-广断裂带既有印支—燕山期的构造形迹(由北向南逆冲推覆),又有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迹线(扬子地层区物质由南向北脆性逆冲至造山带变形物质或红盆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