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控矿构造划分与钨矿体发现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控矿构造划分与钨矿体发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按照控矿构造的不同划分靶区。根据区内以往地勘资料,7—10线东部层间Ⅱ号矿体控制程度不足。8线、10线东段岩体上接触带Ⅰ号矿体倾向延伸未控制。另Ⅵ、Ⅰ号矿体连接关系不清,Ⅵ号矿体深部与Ⅰ号矿体连接处可能存在矿体膨大现象。施工的ZK2002孔于20线北段上接触带发现厚48.89m的钨矿体,以往对铜山口铜矿区钨矿均未加以重视,其走向、倾向均未控制。

铜山口铜矿床控矿构造多样,为一矽卡岩型-斑岩型铜矿床,兼有层间破碎带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化特征。本次按照控矿构造的不同划分靶区。

(1)Ⅰ区。该区主要在7—10线东段层间破碎带寻找层间破碎带型矿体,兼顾主接触带Ⅰ号矽卡岩型矿体倾向延伸。根据区内以往地勘资料,7—10线东部层间Ⅱ号矿体控制程度不足。其中8线层状矿体分别在0m、-140m、-300m三个标高,近似等距水平展布,向东延伸均未控制。8线、10线东段岩体上接触带Ⅰ号矿体倾向延伸未控制。本次1∶5 000蚀变矿化分带填图工作发现该区蛇纹石化带宽达200~300m,规模远超岩体南缘,可能为深部层间热液影响所致。

(2)Ⅱ区。该区主要在20—26线深部寻找隐爆角砾岩型矿体,兼顾斑岩型矿体,同时探索深部是否存在另一期成矿岩浆。区内以往工作发现矿区角砾岩内明显具有铜钼异常,深部以往发现的Ⅵ号矿体部分赋存于角砾岩内。爆破角砾岩型钼铜矿体分布于岩体南侧及北西侧的爆破角砾岩中。以往工程圈定的隐爆角砾岩型Ⅵ号矿体厚仅15m左右,位于角砾岩带北侧边部,其南侧深部规模可观。另Ⅵ、Ⅰ号矿体连接关系不清,Ⅵ号矿体深部与Ⅰ号矿体连接处可能存在矿体膨大现象。岩浆隐爆导致内侧斑岩体形成网状裂隙,为矿质沉淀提供空间,形成斑岩型铜钼矿体。老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布设的钻孔ZK2604和ZK2002均于岩体内部发现的100~300m厚的斑岩型矿化体,且均位于Ⅵ号矿体旁侧,靠近Ⅵ号矿体部位是否存在斑岩型工业矿体值得进一步探索。以往在Ⅵ号矿体发现有磁铁矿角砾,本次ZK2604孔也于主接触带附近见磁铁矿角砾,该磁铁矿可能为深部另外一期岩浆活动的反映。若有突破,前景巨大。

(3)Ⅲ区。该区主要探索18—19线主岩体南东倾伏方向主接触带矿体。(www.daowen.com)

2008—2010年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实施的“湖北大冶铜山口地区铜多金属矿勘查”项目通过1∶1万重磁扫面在铜山口主岩体南东方向发现存在以-0.2g圈定的G-5低缓重力负异常,推断为与铜山口主岩体相连的隐伏花岗闪长斑岩体。于19线南段布设的钻孔ZK0801于深部接触带见厚8.24m铜矿,厚1.13m钨矿。

本次原生晕测量工作在岩体南东18—20线附近发现As、Sb等前缘晕异常,可能为隐伏矿体的反映。施工的ZK2002孔于20线北段上接触带发现厚48.89m的钨矿体,以往对铜山口铜矿区钨矿均未加以重视,其走向、倾向均未控制。以往勘探资料证实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向南东倾伏,其主接触带以往工程控制程度不足,仍有较大找矿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