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汇编:地层学及古生物学进展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汇编:地层学及古生物学进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最新的国际地层表为指南,重新厘定了调查区地层序列,划分了22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与19个非正式填图单位,并建立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系统。其中拱洞岩组火山物质比例明显低于鹰阳关岩组。孢粉组合带Ⅱ中的特征分子Archaeozontriletes主要分布在中泥盆世—晚泥盆世地层中发现,Cymbosporites主要分布在中泥盆世—晚泥盆世地层中。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汇编:地层学及古生物学进展

(1)以最新的国际地层表为指南,重新厘定了调查区地层序列,划分了22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与19个非正式填图单位,并建立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系统。

(2)通过对鹰阳关岩组与拱洞岩组(前人厘定为鹰阳关群)细致的野外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认为两者均为造山带地层,并发育一系列由东向西的逆冲断层。岩石由“基质”与“岩块”两部分组成。“基质”为主体岩性,普遍含凝灰质(变质为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等),包括绢云千枚岩、磁铁矿碳质绢云千枚岩、含绿帘石绢云千枚岩、绿泥石英千枚岩、绢云母白云母千枚状片岩与石英白云母片岩等,弱应变域千枚岩可见变余水平层理及鲍马序列。“岩块”为磁铁矿绢云化变质熔结凝灰岩、变质含火山角砾熔结凝灰岩、变质熔结角砾岩、变质角砾熔岩、变质凝灰熔岩、变质凝灰岩、变细碧岩、变角斑岩、变石英角斑岩、微(细)晶石英岩、蛇纹石片岩、变余流纹岩、白云母大理岩与透辉石大理岩等。其中拱洞岩组火山物质比例明显低于鹰阳关岩组。岩石整体无序,局部有序,普遍产无根勾状石英脉,并见大量以千枚理、片理为基础形成的等斜-紧闭褶皱,因此不能恢复原始的岩石序列,在形成时代上,两者可能不存在严格的先后关系。

(3)对鹰阳关岩组5个变质熔结凝灰岩与1个变余流纹岩进行的LA-ICP-MS错石U-Pb定年,前者年龄分布于850~788Ma之间,存在~800Ma、~820Ma与~840Ma的年龄峰值,加权平均年龄在832~812Ma之间,后者年龄分布范围为770~758Ma,加权平均年龄为764.8±2.5Ma(n=18)。以上6个样品错石年龄分布特征及峰值表明研究区存在850~758Ma的持续火山活动,而鹰阳关岩组的火山(碎屑)岩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www.daowen.com)

(4)对拱洞岩组变质砂岩的碎屑错石年代学研究显示小于1 000Ma的年龄计54个,占82%,年龄值集中在850~740Ma之间,具有823Ma、786Ma与764Ma三个峰值,且排序后,年龄值连续增大,指示了持续的火山活动,该年龄分布特征与鹰阳关岩组的变质火山(碎屑)岩年龄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拱洞岩组最年轻错石年龄为734Ma,代表了本层变质砂岩形成时代不早于734Ma。

(5)在泥盆纪信都组实测地层剖面采集21个层位的孢粉样品。经实验室处理及镜下鉴定,在其中12个层位发现丰富孢粉化石,共计28属31种。根据孢粉类群的数量变化关系和重要分子的丰度变化情况,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带:Retusotriletes-Apiculiretusispora组合带(Ⅰ)和Archaeozontriletes-Cymbosporites组合带(Ⅱ)。孢粉组合带Ⅰ中的特征分子Retusotriletes可以在整个泥盆纪地层中发现,Apiculiretusispora主要集中在早—中泥盆世地层中。Apiculiretusispora microconus和Apiculiretusispora gaspiensis集中出现在早泥盆世晚期(埃姆斯阶)和中泥盆世早期(艾菲尔阶)。孢粉组合带Ⅱ中的特征分子Archaeozontriletes主要分布在中泥盆世—晚泥盆世地层中发现,Cymbosporites主要分布在中泥盆世—晚泥盆世地层中。其中Cymbosporites magnificus主要在中泥盆世(吉维特阶)和晚泥盆世早期(弗拉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