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史

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史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11月10日,省政府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批准组建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定为省管开发区。4月18日,黄冈行署向省政府申报,将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4.2平方千米。同年11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对全省保留开发区名称进行规范,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湖北红安经济开发区。2007年3月22日,省政府批准红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机构为副县级。

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史

设立经济开发区,是老区红安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为红安的长久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响深远。

1993年,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工业发展,决定贯通城南大道两侧各750米建城南工业区,同时出台简化手续和激励政策。

1994年7月18日,县长办公会决定成立城南工业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设工业区管理机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建设和金沙私营经济小区建设三个指挥部,将三桥西沿城南大道两侧各750米范围分到部分单位从事建设,资金和投资由县计委综合管理,社会治安由政法委牵头治理,初步形成开发区蓝图。

1995年3月16日,县政府请示黄冈地区行政公署,要求将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省管开发区,规划面积4.2平方千米,以原城南工业区为基础,阳福线与宋河公路交会处分为东、西两个自然区。4月19日,县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提出“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划段包干、择优先建”的开发区总原则和“一站式”办公管理模式,由城关镇牵头,从建委、土管、财政、地税、规划等单位抽调专人定期集中办公,解决开发区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同年11月10日,省政府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批准组建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定为省管开发区。

1996年2月,县委、县政府成立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指挥部和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由副县长陈胜利兼任管委会主任,设立办公室,从土管局、规划局抽调专人集中办公。3月5日,县委常委会就开发区建设和管理事宜形成纪要,明确开发区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依托老城区,开发新城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工业建设为内涵;高点起步,联合开发,滚动推进的开发区建设发展思路,全面实施项目兴区战略,初步形成“三纵两横”“四通一平”(通水、通电、通邮、通路和土地平整)的县办工业、乡镇工业、商贸住宅、私营经济四个基本功能区的框架,以卷烟、机械建材化工、轻纺、粮油食品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4月18日,黄冈行署向省政府申报,将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4.2平方千米。

1997年3月,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动工兴建,征地11亩,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同月,成立红安县开发建设公司,属管委会二级单位。

2004年2月,全国对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县政府向省政府申请保留红安开发区。3月30日,清理整顿结束,全省266家开发区保留140家,红安开发区保留。

2006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第23号公告第五批通过审核省级336家开发区,对红安开发区的产业进行定位,以食品饮料、机械纺织烟草制品为主导产业。2006年5月19日,国土资源部第14号公告第六批对186个省级开发区的四至范围进行界定,红安开发区四至范围为东至红宋公路,南至县石油公司加油站,西至周家畈,北至金沙大道。同年11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对全省保留开发区名称进行规范,红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湖北红安经济开发区。

2007年3月22日,省政府批准红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机构为副县级。11月28日,县编办核定行政编制7人,其中领导职数3名,中层干部3名,设党政办公室、规划建设部、经济服务部。

开发区建设的第一个项目是1991年城南大道和南门河二桥。城南大道建设采取“全县各乡镇投劳、县直各部门参与”方式,分段包干到乡镇、部门,实行义务劳动大会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22232万元。其中,开通城南大道,园艺大道、红华大道、杏花路4条主干道,全长18千米、投入资金6000万元;次干道12条,全长8千米,投入资金2200万元。11万千伏输变电站一座,投入资金1600万元;新建南门河二桥、三桥、胡家河大桥,开通30辆公共汽车邮政处理中心竣工,教师村投入使用,电力部门投入1200万元实施开发区亮起来工程,交警部门投入50余万元设置醒目警示标志及标线2万米;完成10条街道“一街一品”的行道树栽植,新植绿化带13950平方米;卫生防疫站、学校、俱乐部、网球场、休闲娱乐城等配套设施基本到位;新建广场2个,总面积6万平方米。1997年末,开发区建成区内道路全部硬化、美化、通水、通电、通邮、通路和土地平整。

200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突出抓以卷烟为主的“红烟”工业园区,以饮料食品为主的“娃哈哈”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完成园区的“六通一平”工程,实施园区封闭管理,提出城镇建设重点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动工兴建500亩工业园区。(www.daowen.com)

2004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按“大投入、大开发、高速度、高品位”要求,加快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城东工业园建设扩至2000亩以上,建成以机械纺织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把城西建成以娃哈哈为龙头的食品工业园区;把红安火车站周边区域建成以建材冶金为主导产业的化工园区。

2005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园区建设要抢抓武汉城市圈契机,按“做优基础、完善功能、形成特色、提高容量”的总体要求,着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新的工业中心。

200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启动城东工业园二期建设和城南工业经济走廊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工业小区,对城南大道进行改造,完成将军广场、迎宾大道建设。

2007年,县党代会和人代会提出加快开发区建设总体目标。3月23日县委常委扩大会提出建设城东工业园,3月28日县政府常务扩大会议部署,按“政府收储,六通一平、标准厂房、招商引企、全方服务、统筹协调”的原则,确定收储土地357亩,村级143亩,共500亩建设机械工业园区。8月7日县政府授权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城东工业园业主,8月13日城东工业园开工建设。经过三月,拆迁独楼、隔山、夏屋三个湾74户,迁坟1219座,完成土石方115万平方米,铺设下水管道862米,迁移电力、广播、移动、通信等杆线10千米,投入建设资金5000余万元。

开发区建设以来,经济发展成效明显。1993年,开工建设城南工业园区,位于县城南缘,倒水河三桥两头,主要依靠人工将城南的河滩、荒岗改成平原,规划面积4.2平方千米。第一期工程开发城南大道两侧2.6平方千米,建有食品加工和机械宏泰塑料、宏吉不锈钢制品等私营工业群。三友铸钢中心、煤灰砖、水泥管等一批企业开始建设,大部分项目于1994年投产。区内新建城南输变电站和第二自来水厂中国人民银行红安县支行、多功能邮政处理中心、县土地管理大楼等高层建筑亦建于工业区内。

1997年,杭州娃哈哈落户园区,从项目签约到竣工投产历时4个月,项目建成后半年收回整个投资,创红安企业投资回收率新高。1998-2007年,娃哈哈在工业园区四次增加投资,2007年底,生产规模突破10亿元。菲律宾上好佳公司于2004年落户,在开发区征地100亩,投资200万美元,新建近6000平方米生产车间。主导产品薯片、糖果全国畅销。2007年,产值达4000万元,利税300万元。

1999年,娃哈哈二期工程扩建,氨泰药化公司以厂房和土地入股,整体转入娃哈哈公司。此外随着同德堂药业、红福食品等公司的落户,城西食品饮料工业园产业集聚效应彰显,食品饮料成为红安开发区特色品牌。城东工业园区入驻企业主要有香港嘉威制衣有限公司、浙江华盛达铸钢厂、湖北远洋船用泥浆泵厂、湖北天程板栗有限公司、武汉晨航科技有限公司、红安鑫三友机床有限公司和红安机械厂等23家企业,园内总产值约5亿元,年提供利税5000万元,安置职工1700人。

2009年5月,经湖北省发改委批准,在湖北红安经济开发区内设立新型产业园。同年7月,为加强对红安新型产业园建设的领导,确保将新型产业园区建成县域经济发展龙头,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平台,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湖北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工程建设指挥部。

2010年12月16日,新型产业园正式破土动工建设。2011年2月,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成立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建设指挥部。后因领导变动和工作需要,对红安经济开发区新型产业园建设指挥部领导分工进行多次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