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一路坎坷。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教育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1978年以来,全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1978年秋,全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校进行科学布局,共确定地县重点中学2所,省地重点小学2所,县重点幼儿园1所,区(镇)直重点初中10所,重点小学18所。1982年以后,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狠抓适龄儿童入学率及巩固率。在农民中普遍进行扫盲和堵盲。1981年底,经省地验收,全县少青壮非盲率达87.09%,被省教育局确认为基本无盲县。
1986年至1994年,是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时期。全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捐资、集资办学活动,陆续出台一系列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具体政策与措施,改建土木结构校舍,消灭危房,为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供最基本物质条件,为红安“普九”达标奠定基础。其中,1987年,被确定为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
1994年至1997年,是全县创建“普九”合格县的攻坚时期。47所农村初中调整为26所,土木结构校舍比例降到5%以下;校园、校舍面积全部达标,危房基本消除。1997年10月后,先后接受省政府“普九”验收和国家“普九”抽查,被省政府确认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普九”样板县,被国家教委认定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合格县”。
“普九”达标后,县委、县政府实施城区“123”学校扩建计划。自1999年至2004年,先后投资7000万元,新建城南小学,将原师训中心与县职教中心合并成实验中学。全县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开发地方教材《革命传统教育读本》,作为中小学德育教材被广泛使用。列宁小学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德育先进学校”称号。
进入21世纪,全县教育工作继续落实惠民政策,积极推进改革。2002年,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及危房改造等所需的资金,由县乡财政预算统一安排,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实行“一费制”,同年实行“两免一补”(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免学费、免书本费,对在校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006年,税费改革后,全县教师工资收归县管。2007年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铺开,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社会助学起到辅助作用;同年,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全免,“一费制”自动废除。2008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2010年秋,教育局争取项目资金56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生免费配备桌椅52051套。2012年5月,红安县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教育在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育质量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高考上线人数连年创历史纪录,上省线率、高分率、万人比等数据不断攀升。2001年本科上线人数首破千人,以后上省线人数逐年递增。1978年—2012年共为“三大院校”输送44人(其中:北京大学27人、清华大学9人、中国科技大学8人)。(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把关心群众疾苦作为医疗战争创伤、促进社会进步的任务之一,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县人民医院时景图
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巩固加强,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工作全面开展。1978年,疟疾、血丝虫病、甲状腺肿等发病率降低,达到国家要求控制标准。1979年,头癣消灭,获卫生部奖旗。1989年以来,新法接生在全县普及,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脑、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大幅度下降,基本控制流行。经过三年努力,接种疫苗种类和受益人群扩大,各类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白喉、脊髓灰质炎绝迹。1991年和1996年,两次通过国家级审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均达85%的目标,1990年,获全国普及儿童免疫目标先进集体。疟疾、血丝虫病、麻风病、钩体病基本消灭,碘缺乏病基本消除,流脑、乙脑、麻疹、艾滋病等发病率控制在极低水平。1997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县标准。2003年,成功阻击“非典”疫情传入。2007年,孕产妇住院分娩实现全县普及。食品卫生、城镇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农村饮水卫生状况改善,1991年获全省食品卫生达标县。1994年,农村改水被评为全省先进县。1995年,部门联动,干群动手,治理脏乱差,县城区进入省级“卫生县城”行列。2012年首次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县城。
全县卫生医疗条件大为改善。2010年9月17日,县妇幼保健院实现整体搬迁。2012年11月、2013年6月,县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大楼、产业园分院分别建成投入使用。
全县医疗业务迅速扩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县级医院建有重点和特色专科40余个,开展医疗新业务新技术百余项,其中有两项在省内有影响,有40余项在黄冈领先,先后有10余个单位以规范化的管理、优良的医护质量达到甲等医院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