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部门高度重视和倾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克服重重困难,围绕改善民生,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解决人畜用水问题,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85年至2000年。从1985年开始,县水利局会同县卫生局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为饮用水缺乏乡村开辟水源,解决饮水问题。国家制订“八七”攻坚计划后,全县通过“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投入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兴建各类人畜饮水工程1300多处,初步解决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二个时期从2001年开始,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全县共计投入资金1.8亿多元,兴建各类饮水工程3530处,解决43.7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县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60处。
塘堰建设大发展。从1980年开始到1989年,全县加大塘堰建设力度,塘堰数量和容水量逐年增加,全县有塘堰29000多处,蓄水容积69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5.05万亩,可灌溉农田13万余亩。从1991年开始,全县用3年时间,采取政府以奖代补、各部门帮扶、群众投劳等办法,开展“深挖塘、高筑坝”活动。县财政每年拿出60-7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每兴建一口1万立方米以上的塘堰奖励10000元。从201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通过省补助、县自筹、部门帮扶等多种途径,组织全县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
新农村建设时景图
农村改厕。起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人畜粪便管理,90年代,全县农村改厕政策转变为以农户改建为主、政府少量补助(减免义务工和补助大便器)为辅。2000年,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国家主导农村改厕工作后,农村改厕主要任务是结合沼气池建设项目实施“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所、改畜圈、改厨房),逐步将农村改厕工作列入重大公共服务项目。(www.daowen.com)
农村公路大改善。1980年底,全县农村公路只有192.6公里,上等级达标里程不足三分之一,全县53个乡镇中就有16个不通公路。2010年底,全县农村公路硬化里程1622.33公里,全部乡镇和大部分村通公路。
电网建设。红安境内第一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为新红线(张信至红安),1979年10月建成,长53公里。第一条35千伏电网线路建于1965年。1983—1986年,全县开始第二次农村电气化建设,共新增10千伏线路337.67公里,电网基本延伸覆盖到全县各行政村。经过1983—2012年的建设,红安境内拥有110千伏变电站4座,拥有35千伏变电站9座,10千伏配变电站共计2014台,初步建成以110千伏网络为骨干,35千伏网络为网架,10千伏网络辐射全县的供电格局。2012年,红安电网最大负荷10.64万千瓦,日最大供电量152.35万千瓦时,全县年用电量3.88亿千瓦时,售电量3.50亿千瓦时。
天然气建设。2005年,民营企业“红安中阳天然气有限公司”采用CNG撬装站点供应在县城区经营。2011年,华润燃气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县招商引资后,并购了该公司,于2012年1月1日成立红安华润燃气有限公司。通过与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公司合作,在勇毅路选址建设占地面积30亩的天然气长输管道接收输配及CNG加气标准门站一座,2013年11月建成调试运行,自此全县用上了长输天然气气源,改写了天然气气源短缺的历史。2012年至今,城区市政中压管网全长约120公里,日均供气量5万立方米,居民用户约30000户,大型工业用户天然气使用全覆盖。2014年在县新型产业园投资2000万元,配套建设了一座分输门站和中压管网110余公里,覆盖整个园区及八里湾、觅儿寺等乡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