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求得翻身解放,红安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血染大地,英雄辈出。1949年后,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红安人民发扬“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精神,在医治战争创伤、改造旧山河的奋斗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分子和劳动模范,方和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几十年过去了,方和明的事迹和精神依然被广泛传诵着。
红军团长方和明解甲归田生产图
一直隐瞒着团长身份。方和明,1908年出生在红安县七里区柳林乡陈家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给地主家做帮工。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翌年编入黄安独立第三营,1929年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三过草地,历任通信员、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连长、旅后勤科长、营长等职。身经大小战斗200多次,7次负伤,15次立功受奖。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组织上为了照顾方和明的身体,安排他去延安休养。他不肯,再三向组织上要求说:“我不能坐着吃、坐着穿,部队工作干不了,还可以回家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我不情愿党和国家白白养活我,我是农民出身,还能劳动,请允许我回家务农,劳动多少算多少。”由于他态度坚决,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同年12月,方和明带着7处伤痕,背上部队发的一床灰棉被、穿了六七年的一件棉袄和几件衣服,从部队回到了阔别20年的故乡。
复员军人回乡,先要到乡政府登记,别人问他在部队干什么,任过何职务,他回答:“是个老战士。”第二年春天,区里通知他到区政府去填写复员军人残废证。当填到职务一栏时,工作人员问他之前在部队担任过什么职务,方和明说:“战士。”工作人员凭经验觉得他革命一二十年,不大可能只是个战士,再三追问的结果还是回答“战士”。另一位工作人员插话说:“莫问了,当一二十年的兵,起码也是个排长。”就这样他的残废证上填写了“排长”。
方和明复员时,家里的生活还是那么的困难,不久他的老父亲、弟弟、弟媳等相继因病去世。他要担负起四个侄儿侄女的生活,年少参加革命的方和明对操犁使耙的农活并不在行,可他从不伸手要救济。有些好心人劝他:“你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人,要是不回来,也当上大干部了。何况又多次挂彩,身体又不好,只要多去政府走动,要点救济,总比天天吃苦过困难日子好。要不就找个工作做,总比种田好。”方和明听到这些,总是这样回答:“我不能那样做。别人当干部也不是为了享福,那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共产党员特别要服从党的利益。过去需要打仗,我就去打仗。现在需要劳动生产,我就回来种田。过去现在都光荣,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有的人跟他开玩笑,说:“老方,团长不当回来当农民,我看是有点划不来呀!”方和明回答说:“谁说划不来呢?我过去给人家打长工,受压迫,几辈子受穷,因此我参加革命。现在打垮了敌人,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这才是划得来呀,若说划不来,牺牲的同志更划不来。假若都照你们的想法,今天的革命胜利从哪来?”
1957年12月中旬,湖北省召开烈军属荣誉、复员、退伍军人模范大会,方和明是会议代表。12月21日,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听取了大会发言。当他看到发言的方和明,觉得这个人很面熟。于是,他努力搜索自己的记忆,最后终于想起来了:1932年自己当营长时,他是营里的通信班长,后来自己当了红四军军长时,他是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当天下午,两位老战友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陈再道将军赞扬方和明:“你过去当团长,在战场上是英雄,现在回乡当农民,是劳动模范,保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湖北日报》以《将军会见老战友》为题进行了报道。消息传开后,村里及周围的人们才知道,方和明是个响当当的红军团长,此时他已回乡务农8年。
带头走集体化道路。1951年,红安实行土地改革。由于是革命老区,战争带来的创伤太大,土改以后方和明和乡亲们的生活并不好过。于是他想起了毛主席的指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就去向村民们宣传,组织互助组,起初群众并不能理解和支持。1953年,他先将本村4户困难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全乡第一个农业互助组,被选为组长。第二年,他在邻村串联了13户贫农到互助组一起成立了全县较早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选为社长。这些困难的农民组织起来后,不仅克服了生产上的困难,还增加了收入,初级社第一年获得了大丰收,平均每户增产粮食300多斤,合作化的优越性吸引了邻村的农民,大家纷纷要求加入。初级社扩大了,全体社员还一致选他继续当社长。(www.daowen.com)
1956年,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了。他又带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与其他合作社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这时起,他一直担任社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方和明担任着高级社党的工作和行政管理,但他仍然积极参加劳动。1957年立秋前后,全县遭遇40年未有过的旱灾,80天没下过雨,为了保丰收,他从早到晚组织社员抗旱,用老式水车灌田,一干就是40多天。他身上有伤,劳累了伤口就疼痛。但他为了保收成,为了起到一个党员应有的作用,伤口疼时他就用手抚抚伤口接着干,社员劝他去休息,他说:“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哪次负伤我都没有下火线,这点疼痛算得了什么,决不能退阵,抗旱保收要紧。”
到了稻谷收获的时候,有一天正是午饭时,忽然下起了大雨,方和明想到还有几斗田的稻谷捆好堆在田里,不能让雨淋霉烂了,他放下碗筷,呼喊着周围的社员,直奔一里外的田里,冒雨把稻子抢了回来。方和明就是这样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带头干,终于保证了全社的丰收年。
艰苦奋斗的好榜样。方和明住的房子还是他父亲在1939年建的3间土坯瓦房,早已是瓦破墙穿,四面透风。冬天他自己住在透风漏雨的阁楼上,好一点地让侄儿侄女们住着,半间不透风的地方,却拴着一头肥壮的耕牛,他觉得:人冻一下不要紧,牛是农业社的,冻坏了社里的损失可就大了。
生活上有困难,他总是自己设法克服,实在没法才找银行借贷,过后又极力地设法偿还。他的父亲、弟弟、弟媳先后去世后,陆续向银行贷了一些钱,对这笔债,他时刻计划着偿还。1957年,社里还没有搞决算,他就和孩子们订好了生活计划:想办法节省一点,一定要还贷款,这一年,他连同孩子们一起攒了3000多工分,约合现金240元。社里结账后,他一下拿出110元偿还了银行的贷款。收贷款的人认为他家还有困难,叫他少还一点。他说:“老话讲,借债要忍,还债要狠。几年来我一直欠着贷款,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这次一定要多还一点。今后如果还有困难,再请你们贷嘛。”还贷以后,他把家庭生活重新作了安排:农忙时一日三餐,两稀一干;农闲时一日两餐,都是稀饭。他时常开导侄儿侄女们:“比起我在长征时的日子,那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先苦后甜生活才有意义。”在他的教导下,侄儿侄女们个个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过日子的好习惯。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方和明,他的艰苦奋斗精神也激励着乡亲们跟着他干的决心和信心。针对柳林村“有水存不住,无水裂大口”的地理环境,他提出利用地形、逐步兴修小型水利的方案,带领群众开山拦水,先后修建水渠9条,建成3道拦河坝,修建了蓄水30万立方米水库,使全大队八成的农田实现自流灌溉,曾经穷困落后的山村面貌大变模样。当时七里坪的广播稿描绘道:“绿水围梯田,稻谷堆满仓;茶树遍山岗,果园绕村庄;公路通南北,渠道盘山梁。”老红军方和明带领乡亲根治穷山恶水,引来山乡巨变的奇迹,迅速传遍四面八方。
1958年1月25日,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到红安,访问红军团长方和明。1959年,方和明随中国复员军人代表团访问苏联。1960年4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兵先进分子代表大会,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民兵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3年6月20日,《解放军报》发表《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红军团长方和明在农业战线上继续战斗的事迹》报道。随之,中共红安县委做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方和明同志事迹的决定》。1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第七十二个战士—红军团长、模范共产党员、大队党支部书记方和明”。他的事迹传遍全国,成为人民学习的榜样。1977年8月,方和明参加在武汉召开的湖北省烈军属荣复退伍军人暨拥军优属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并作《在继续革命的万里征途上奋战不息》的典型发言。
方和明回乡30多年,4次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先后任中共红安县委委员、红安县革委会副主任、红安县贫协主任、湖北省贫协副主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11月,方和明病逝于红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