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红安十年九旱称俗“旱窝子”。境内陵岗地区农作物全靠塘堰蓄水灌溉,沿河耕地,干旱时靠拦河筑坝蓄水,用木水车提灌,抗旱能力极低。新中国成立后,红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老区精神,冬闲时节全面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农忙时坚持小队伍施工方式,抓住蓄、引、提和工程配套4个环节兴修水利工程。到1974年,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金沙河、烟宝地、檀树岗、八角庙、火连畈等5座大中型水库为骨干的三大灌区,以小型塘堰工程、杨山引水工程、木兰湖泵站提水工程为补充的大中小结合,“蓄、引、提”并举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供水网络系统。全县库、塘、堰总蓄水能力5.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8.8万亩,为1949年10万亩的3.88倍。
20世纪70年代,干部群众兴修塘堰
兴修塘堰方面:1949年统计,全县有塘、堰20034处,蓄水容积35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2.05万亩,抗旱能力为半月左右。1952年修塘堰1956处,比1951年增加容积331万立方米。1953年修塘堰8308处,容积增1472万立方米,全县塘堰达到30393处。
兴修水库方面:1952年11月,由湖北省水利厅设计,在高桥区庙嘴乡兴建全县境内第一座水库—马鞍山水库。1958年掀起兴修水库高潮,1978年均完工。在省水利厅注册登记有大中小型水库140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4座,小(1)型23座,小(2)型111座),总库容5.46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3.39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8.77万亩。
金沙河水库:金沙河是倒水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县北杨台山,流程26公里,金沙河水库系拦截该河建成的一座大型水库,总库容1.6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6万亩,其中新洲3万亩,红安13万亩。兴建该水库,库内淹没耕地14388亩,移民2249户,10134人,拆迁房屋9027间。
尾斗山水库:跨红安、麻城两县,大坝位于两县交界的举水支流红安境内的杨家河口,亦是一座大型水库,总库容11050万立方米,1961年4月底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兴建该水库,库内淹没耕地6292亩,移民881户,3153人,拆迁房屋3370间。
烟宝地水库:位于七里坪镇四马河上游2千米处,总库容4439万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年调节型中型水库。1964年4月8日动工修建,1965年8月运行发电。时任国家代主席董必武为电站题写了站名。建库淹没库内耕地544亩。移民68户265人。
檀树岗水库:跨红安、河南新县两县,大坝位于两县交界的倒水一级支流—程店河河口,总库容634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9.62万亩,实际灌溉面积5.82万亩。1970年10月开始兴建,七里、华河、城关、二程、永河、高桥、八里、觅儿8个公社共上劳力2.8万人。上劳力最多时的1971年3月达3.8万人。大坝土石方工程于1971年3月24日竣工,历时156天。全部工程1976年建成。库内淹没耕地3467亩,移民823户,4811人,拆迁房屋4610间。(www.daowen.com)
八角庙水库:位于七里坪镇张家河村王家畈湾后,系拦截倒水支流苏家河建设而成,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年调节中型水库。1965年8月由县水利局工程人员负责勘测规划,1966年8月5日省水利厅批准兴建。1969年基本竣工,水库建设淹没耕地515.6亩,移民66户308人,拆迁房屋220间。
火连畈水库:位于火连畈,拦截倒水支流火连畈河水而建成,总库容2897万立方米。该库1980年交国营火连畈茶场管理。库内淹没耕地1100亩,移民175户,715人。
渠道建设方面:自1952年冬,红安第一条渠道—马鞍山水库渠道破土动工,1953年开通后,全县坚持数十年修建与大中小型水库配套的渠道,基本形成倒西、倒东、红新、烟金、檀树岗、八角庙、尾斗山和杨山引水渠的水利灌溉枢纽网络。全县70%的农田能够自流灌溉,有效提高了抗旱能力,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河流治理方面:1972年冬,全县掀起“三治五改”(治山、治水、治土,坡改梯、旱改水、改路、改村、改河)高潮,对河流采取移河改道、裁弯取直、强干堵支、浚疏河道、护砌河岸、加固河堤等方法,“山、水、林、田、道路、村”统筹计划,按“大河一条线,小河靠边站”的要求治理。从1972年至1979年,全县共改河39条(段),完成土石方3126.16万立方米,
水土保持方面:红安县境地势,北高南低,境内高差814.5米。全县有坡耕地10万余亩,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15344亩。加之地层以片麻岩、片岩为主,极易风化,云母、石英含量大,颗粒粗,胶结物少,地表土壤松散;雨量较丰沛,且多暴雨和大暴雨,山洪暴发时,水土流失严重。红安的水土保持工作始于1953年。1956年,县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先后在七里区万胜乡、杨山乡和觅儿区试点。至1966年,全县封山育林40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4平方公里(合57.6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212万亩的27%。
红安持之以恒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为全县农业增产增收,抗击自然灾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