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红安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红安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社会制度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和平与安定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极大改观。1962年,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农业生产重新发展。但自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大抓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种植二季稻,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50年代,麦类生产发展较快。

红安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1949年,红安县人口34.87万人,耕地面积40.16万亩,粮食产量仅有137.62万斤。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从建立互助组到成立农业合作社,将农民从个体引到集体化道路。新的社会制度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和平与安定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极大改观。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出现要求过急,改变过大,经营管理混乱现象。特别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发生全县性的一平二调、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特殊化的“五风”错误,造成农作物产量全面下降,畜禽饲养量锐减,给农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1960年冬,红安县委纠正“五风”错误。1962年,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农业生产重新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排斥多种经济,使得农业经济效益没有大的提高。但自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大抓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种植二季稻,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水稻生产: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良品种,总结推广丰产栽培经验,水稻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开始,由种籼稻改粳稻,引进的新品种大多获得成功,1957年种植一季晚稻3.1万亩,亩产318公斤。60年代,双季稻逐渐代替中稻和一季晚稻,水稻面积由1963年的40.4万亩,增加到1971年70.89万亩,总产由10650.5万公斤增加到17510.5万公斤。1977年达到20512万公斤,为70年代最高水平。

大麦小麦: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50年代,麦类生产发展较快。至1958年,小麦播种面积15.1万亩,总产1456万公斤,单产96.5公斤;大麦播种12.02万亩,总产856万公斤,单产71公斤,夏粮总产2342万公斤。到1965年,夏粮总产达到3708万公斤。1978年以后,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小麦播种面积回升,1979年种植小麦14.82万亩,总产3004万公斤,单产达202.5公斤,创70年代最高纪录。(www.daowen.com)

花生:50年代,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直线上升,1957年达到7.6万亩,总产1412.5万公斤;1959年始,受自然灾害及花生不耐连作的影响,花生产量大减,种植面积逐年减少。60年代,全县常年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量在500万公斤左右徘徊,1965年产量最多,为830万公斤。70年代,常年播种4-5万亩,多数年份在500万公斤以上,产量最多的是1977年,为1064.7万公斤。

其他农作物:如油菜,从1953年4万亩,菜籽总产量246.7万公斤,至1965年的4.95万亩,总产量280万公斤。60年代末至70年代十年间,总产超过250万公斤的只有1968年和1975年。如烟叶,50年代农民自发自种自用,60年代初,县委把烟叶生产列入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引进新品种试种成功。1965年全县种烟1.78万亩,产烟叶315.5万公斤。1977年产烟叶291.6万公斤。如茶叶,1958年开始规模种植,到1977年,茶园面积达到24527亩,1979年茶叶总产56.53万公斤,被定为全省1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