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为了表彰党领导下的黄安县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
这是第二次改名黄安县为红安县。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黄安县七里坪宣告成立,总兵力近3万人,在成立后的第三天,即11月10日发起了黄安战役,12月23日攻克黄安县城,全歼守敌第69师赵冠英部15000人,缴枪7000余支,红四方面军取得了首战大捷。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伟大胜利和牺牲的革命先烈,1932年1月,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县改名红安县。在国共合作时期,为了抗战大局和民族大义,仍沿用国民党所承认的黄安县县名,但红色基因一直在老区人民的血脉中流淌与传承。
翻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史册,红安有着精彩纷呈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呼喊,唤醒世代饱受压迫欺凌的黄安人民,在大别山腹地英勇奋斗,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坚持斗争26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黄安改名为红安的通知和红安县人民政府正式启用印章的通知
在民主革命中不屈不挠寻求革命真理,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于1923年冬在自己创办的武汉中学,召集家乡黄安籍党员学生开会,组建了党的黄安工作组,并派回黄安,播撒革命种子,从而揭开了黄安革命斗争序幕,为党在这一地区领导开展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里是彪炳史册的黄麻起义发生地。1927年11月13日,黄安、麻城3万多反抗压迫、剥削的农民,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震惊敌胆。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www.daowen.com)
这里是中国革命数支军队的诞生地。在黄麻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1928年,鄂东军先后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十一军,实现武装割据。1930年,党中央把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统一起来,成立了属中央领导的红一军。1931年11月,徐向前任总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于七里坪,下辖由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的红四军和红十五军。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长征、西进川陕后,鄂豫皖省委在腥风血雨中重建红二十五军。随后,党又组建红二十八军,直至抗战爆发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一个县域,先后诞生多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中国革命史所仅见。
这里是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红军长征之后,黄安的党组织领导创建了便衣队这种新型武装,在大别山区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在黄安的党组织,领导民众开辟了陂安南、安麻、安礼三块抗日根据地。1946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领导下,分路进行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在天台山重建的黄安县委及其领导下的游击队,与挥师南下的刘邓大军会合,投身解放战争。1949年3月,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全歼境内反动武装,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道开进县城,解放全境。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安革命红旗不倒,党的组织坚持活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一直是我党我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是党史、军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土地革命时期,黄安是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安是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中原解放区的主要区域。鄂豫皖中央分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鄂豫皖省委、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红二十五军军部、红二十八军军部,鄂豫边区党委、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先后在这里驻扎。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
这里是一大批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投身革命之地。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黄安土地上开展革命运动,造就了一大批黄安籍的杰出人物。他们中间,有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为国家代主席),刘华清等4位中央政治局常委,陈锡联等5位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韩先楚、秦基伟、王诚汉等6位大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有8人被授予上将军衔、10人授予中将军衔、43人授予少将军衔,是我国著名的第一将军县。在中国革命史上,如此众多的治党治国治军人物同出一地,堪称奇观。
这里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面对反动派“石过刀,人换种”的凶残行为,黄安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有14万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占全县人口近三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留下姓名的有22552人。在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县有这么多群众为革命牺牲,是创纪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