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红二十五军重建:红安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红二十五军重建:红安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红安紫云区檀树岗召开了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以留在根据地的5个红军团为基础,重建红二十五军。11月30日,红军在檀树岗南面的河滩上集合,正式宣告新的红二十五军成立,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全军约7000人。郭家河战斗是红安独立第七师成立后所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首次大捷。4月,红二十五军为了恢复红安以北地区,发起了潘家河战斗。

红二十五军重建:红安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4个师13个团共2万余人,从红安四姑墩地区出发,向西转移。鉴此,鄂豫皖急需重建一支红军主力,担当坚持根据地斗争的重任。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在红安紫云区檀树岗召开了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以留在根据地的5个红军团为基础,重建红二十五军。11月30日,红军在檀树岗南面的河滩上集合,正式宣告新的红二十五军成立,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全军约7000人。红安独立第一师第二团一部被编入七十五师特务营。不久,红安五区独立营也被编入军部特务营。

红二十五军重建时,蒋介石下令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划区“清剿”,将鄂豫皖区划为东、西两个“清剿”区,红安被划入经(扶)黄(安)“清剿”区。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红安县委根据省委的指示,在深入发动群众,恢复苏维埃政权组织的同时,对境内革命武装进行了整编,扩编为红安独立第七师,下辖第十九、二十两个团,共1500余人枪,夏如银任师长。与此同时,红安中心县所辖其他各县的武装也进行了整编。陂安南组建了第四路游击师,约800人枪,河口县成立了第八路游击师,约800人枪。陂孝北县也建立了独立师。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在党的组织领导上,这时的红安中心县委兼红安县委,成仿吾兼中心县委书记。红安独立第七师成立后,在县委的领导下,立即投入反“清剿”斗争中。1933年3月至4月,红安独立第七师配合红二十五军,连续取得了郭家河、九龙缠顶、潘家河等三次战斗的重大胜利。郭家河战斗是红安独立第七师成立后所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首次大捷。这次战斗不仅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正规团,而且对正在红安、光山等地进行“围剿”“清剿”的国民党军以很大的震动。红安独立第七师稍事休整后,于3月13日,又配合红二十五军围攻袁英河以南之九龙缠顶激战一个半小时,将刚从红安城开来的国民党军第十三师三十八旅七十七团打垮,毙伤数百人。4月,红二十五军为了恢复红安以北地区,发起了潘家河战斗。红安独立第七师兵分两路,一路配合红二十五军直接打击第十三师右纵队,一路结合罗山独立第六师在鸡公寨一带牵制与迷惑国民党军,保障红军右翼安全。潘家河战斗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第十三师共一个多团,既打破了该师进攻光山南区的计划,又恢复了七里坪以北之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很大胜利。郭家河、九龙缠顶和潘家河等战斗的胜利,使蒋介石苦心策划的大规模划区“清剿”被粉碎。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半年之久的鄂东北革命根据地又重新连成一片。

潘家河战斗胜利后,鄂豫皖省委在革命形势渐趋好转的情况下滋长了急躁情绪,继续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表现在军事上的盲目冒进和政治上的继续开展所谓“改组派”斗争,使辛辛苦苦聚集起来的红二十五军,损兵折将过半,红安的革命斗争也遭受很大损失。到1933年秋,全县只有几小块根据地,党的组织遭破坏,红安独立第七师战斗减员严重,全师只剩下第十九团100余人,其番号撤销后改称红安独立团。

革命处于低潮。这时在红安二程、仙居等区坚持斗争的党员干部,逐步摸索创造出了“便衣队”的对敌斗争形式。七里、紫云、城区也陆续建立了便衣队。这是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为寻求挽救革命失败的途径,经过艰苦探索的产物,它凝聚着久经考验的红安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的集体智慧。各便衣队在实际斗争中,摸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创造了很多好经验,经过互相补充,逐步形成了不同于过去任何组织、武装的对敌斗争形式,即党政军相结合的武装工作队。便衣队还是身藏短枪、匕首的游击小分队,每队一般不超过10人,最少的只有二三人。他们一般都是本地人,对当地的民情、地形熟悉,随时可以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他们机动灵活,神出鬼没,最善于避敌之长,击敌之短,英勇巧妙地偷袭敌人的据点、地堡、碉楼,捕捉反动分子,打击敌人。便衣队既是坚持老区、开辟新区的基本力量,又是主力红军和上级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好后勤。(www.daowen.com)

红安便衣队的出现,为党在恶劣环境下领导群众坚持长期斗争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给正在为扭转根据地危急局面而思索的鄂豫皖省委打开了思路。省委书记沈泽民11月10日给党中央领导报告中说,便衣队是“极为适宜的一种游击武装的方式”,“要建立白旗下的群众工作与秘密组织工作,首先,最有效的还是发展便衣队的组织”。报告指出:“现在最有希望及最重要的运动就是便衣队的运动”,“省委决定用党、苏维埃、红军及游击队的全部力量,去发展这种武装形式”。在省委的领导下,便衣队迅速发展。到1933年底,红安共建立了5支区便衣队,鄂豫皖地区建立的便衣队有20多支。便衣队的迅速发展,使红安和整个鄂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局面大为改观。

在内线分兵活动中遭受重大损失的红二十五军余部,于1933年10月底在天台山、老君山地区会合,合编为二二四团。此后,二二四团在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的直接指挥和红安独立团、便衣队的密切配合下,按照省委决定的新的斗争方针,在红安北部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打击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武装。经过艰苦的游击斗争,到11月底,独立团、便衣队配合红二二四团在天台山和西高山地区恢复了两小块游击根据地。先后在彭家大湾、龙王山、南向店等地,击溃国民党正规军一部,歼民团多股,缴获了大批武器和物资。为了巩固和扩大天台山游击根据地,解决粮食问题,独立团协同红二十五军向北发展,开辟光山县南部地区,使该地成为红军的游击区之一。与此同时,戴季英率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所属武装,在西高山一带,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在独立团配合红军打击国民党军的同时,七里、紫云、仙居、二程区便衣队以分队为单位,分别在卡房、黄陂站外围,杨家山以北、郭家河以南地区,西张家、大畈一带,打击国民党军和民团,开辟了几小块游击区,建立了根据地。

从1933年10月到1934年10月,红安独立团和便衣队在县委的领导下,按照省委新的斗争方针,配合红二十五军开展游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恢复和巩固了以老君山、天台山、紫云寨、光宇山为中心的4块游击根据地;党的区委组织恢复到5个,党支部20余个,直属区委领导的党小组10多个,党员约300人;便衣队发展到200多人。革命斗争的形势明显好转。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转移前,红二十五军进行了整编,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2980人。同时给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留下一封指示信,责成他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地区的武装斗争。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实行战略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