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的黄安(今红安)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以七里坪为中心的县北地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这样的地理条件决定黄安在军事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大革命前,黄安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因此,有利于农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黄安成为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1919年5月4日,北平爆发了以学生群众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遍及全国。黄安的董必武、张国恩、赵子健、倪季丹、郑遵芳(南宣)等,分别在上海和武汉参加了这场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运动。董必武等用报刊和书信将五四运动的意义、目的不断告诉黄安县的知识界,使黄安的新文化运动更加活跃起来,并注入新的内容。县城第一高等小学、农业学校的师生不拘形式地进行宣传,向各界群众宣讲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经过董必武等的启迪,黄安的戴季伦、曹学楷、郑位三、江子英、陈定侯等一批又一批进步学生,纷纷去武汉、北平等地寻求新的革命思想,然后又将新文化、新思想传播到自己的家乡。经过反复宣传,农民群众日益觉醒。在引导黄安青年知识分子上进和唤醒人民起来革命的工作中,董必武起了极为重要的先导作用。
1920年3月,董必武、张国恩等在武昌涵三宫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以此为阵地传播马列主义。黄安先后有30多人到武汉中学读书,其中第一批去的有董必武之弟董贤珏、张国恩之子张仁达、外甥余泽涵,还有王鉴、雷绍全、杨朴、王文凤等。董必武的外甥张培鑫到该校做校工,并为董必武开展革命活动当交通员。1920年9月,董必武、张国恩、陈潭秋、赵子健与刘伯垂、包惠僧、郑凯卿在武昌抚院街董必武公寓内召开第一次会议,正式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机关设在武昌多公祠5号,董必武、陈潭秋为小组领导人。从此,湖北有了共产党组织。在早期的7名党员中,黄安籍有3名。黄安知识分子在建党中起了积极带头作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董必武、陈潭秋代表湖北党组织出席了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一大开完后,董必武、陈潭秋回到武汉,成立了党的工作委员会,积极发展党团组织。12月中旬,在武汉中学读书的黄安籍学生杨朴、王文凤等加入了青年团,并被选为劳工运动委员会和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以董必武为首的黄安革命知识分子,为湖北建党建团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黄安发展党团组织创造了条件。(www.daowen.com)
1922年初,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成立后,董必武积极扩大工作范围,将《共产主义ABC》《资本论入门》《新青年》《湘江评论》等介绍师生们阅读,还指导武汉中学师生创办了《武汉中学周刊》,作为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的园地。在传播马列主义时,董必武采用各种办法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特别是注重对黄安籍学生的教育,使黄安青年知识分子受到了极为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为他们后来实践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董必武不仅对黄安旅汉读书学生进行深入的马列主义教育,而且通过各种途径把马列主义传播到黄安各地。一是深入乡村,广泛宣传。1922年至1923年间,董必武先后回家三次,在县城和高桥、八里区农村,亲自向手工业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宣讲马列主义的革命道理,并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回乡宣传。从1922年的暑假开始,在武汉中学读书的董贤珏、王鉴、雷绍全、王文凤、王文焕等学生,每到暑假便回家,采取办夜校或串亲访友等形式在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县城第一高等小学和模范小学,七里坪第二高等小学,王兴禄村等处便是他们经常活动的地盘。二是建立阵地,培养骨干。董必武在几次回乡传播革命火种中,深感在黄安建立革命阵地、培养革命骨干的任务十分紧迫。1923年秋,他开始倡导创办黄安师范讲习所,得到了省城和县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的支持。1924年春节后,黄安县师范讲习所正式成立。董必武派省立一师毕业的共产党员李镜唐到师讲所任教员。师讲所名义上是培训小学教师,实际上是培养革命骨干。师讲所第一期招收了40名学生。师讲所遂成为传播马列主义的阵地,它的学生亦成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骨干。三是介绍马列主义书刊,主办革命刊物。董必武等将马列主义的书籍和刊物《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中国革命问题论文集》《新青年》《共产党》《向导》《武汉星期评论》等介绍到黄安,传递到乡村。这些马列主义书刊的流传,使黄安人领悟了革命道理,从而逐步树立了共产主义革命观。在这些书刊的影响下,由董必武倡导,黄安先后办起了《黄安青年》和《黄安通俗旬刊》等革命刊物,董必武并为《黄安青年》创刊号写了发刊词。其开头语是:“土积成山,水积成川,先民有言,细大不捐”,教导青年们要注意聚集革命力量。《黄安青年》以鲜明的阶级立场观点,“抨击反动政治,转载革命消息,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提倡新文化运动”,《黄安青年》和《黄安通俗旬刊》在传播马列主义,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后,董必武在湖北传播马列主义,创建共产党组织的同时,积极培养黄安旅汉读书的进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向家乡传播马列主义,为黄安建立党团组织打下了思想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