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1 成孔
成孔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整、稳固,确保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容许垂直偏差为0.3%。为准确控制成孔深度,应在桩架或桩管上作出控制深度的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
1.成孔的控制深度
成孔的控制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摩擦型桩 摩擦桩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桩管入土深度控制以标高为主,以贯入度控制为辅;
端承型柱 当采用钻(冲)、挖掘成孔时,必须保证桩孔进入设计持力层深度;当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时,沉管深度以贯入度为主,设计持力层标高对照为辅。
2.成孔施工顺序
对土没有挤密作用的钻孔灌注桩、干作业成孔灌注桩,一般按现场条件和桩机行走最方便的原则确定成孔顺序。对土有挤密作用和振动影响的冲孔灌注桩、锤击(或振动)沉管灌注桩、爆扩桩等,一般可结合现场施工条件,采用下列方法确定成孔顺序:①间隔一个或二个桩位成孔;②在邻桩混凝土初凝前或终凝后成孔;③一个承台下桩数在五根以上者,中间的桩先成孔,外围的桩后成孔;④同一个承台下的爆扩桩,可采用单爆或联爆法成孔;⑤人工挖孔桩当桩净距小于2倍桩径且小于2.5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不得小于4.5m,孔深不宜大于40m。
3.3.1.2 钢筋笼的制作
制作钢筋笼时,要求主筋环向均匀布置,箍筋的直径及间距、主筋的保护层、加劲箍的间距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接头宜采用焊接并应遵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从加工、组装精度、控制变形要求以及起吊等综合因素考虑,钢筋笼分段长度一般宜定在8m左右。对于长桩,当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后,也可定为12m左右或更长一些。钢筋笼主筋净距必须大于混凝土粗骨料粒径的3倍以上,加劲箍宜设在主筋外侧,钢筋笼内径应比导管接头处外径大100mm以上。为保护主筋保护层的厚度,应在主筋外侧安设钢筋定位器。
钢筋笼安放时要求对准孔位,扶稳、缓慢、顺直,避免碰撞孔壁,严禁墩笼、扭笼。钢筋笼到达设计位置后应采用工艺筋(吊筋、抗浮筋)固定,避免钢筋笼下沉或受混凝土上浮力的影响而上浮。(www.daowen.com)
3.3.1.3 混凝土的配制与灌注
混凝土的配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设计要求;用导管法水下灌注混凝土时坍落度为180~220mm;非水下直接灌注混凝土(有配筋)时坍落度宜为80~100mm,非水下直接灌注素混凝土时坍落度宜为60~80mm。粗骨料可选用卵石或碎石,其最大粒径对于沉管灌注桩不宜大于50mm,并不得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的1/3;对于素混凝土桩,不得大于桩径的1/4,并不宜大于70mm。对于水下灌注混凝土的含砂率宜为40%~45%,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m3,为改善和易性和缓凝,宜掺外加剂。
灌注混凝土宜采用以下方法:①导管法用于孔内水下灌注;②串筒法用于孔内无水或渗水量很小时灌注;③短护筒直接投料法用于孔内无水或虽孔内有水但能疏干时灌注;④混凝土泵可用于混凝土灌注量大的大直径钻、挖孔桩。
灌注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
①检查成孔质量合格后应尽快灌注混凝土,桩身混凝土必须留有试件,直径大于1.0m的桩,每根桩应有1组试块,且每个浇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3件。
②混凝土灌注充盈系数(实际灌注混凝土体积与按设计桩身直径计算体积之比)不得小于1.0;一般土质为1.1;软土为1.2~1.3。
③每根桩的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对于水下混凝土及沉管成孔从管内灌注混凝土的桩,在灌注过程中应用浮标或测锤测定混凝土的灌注高度,以检查灌注质量。
④灌注混凝土至桩顶时,应适当超过桩顶设计标高,以保证在凿除浮浆层后,桩顶标高和桩顶混凝土质量能符合设计要求。
⑤当气温低于0℃时,灌注混凝土应采取保温措施,灌注时的混凝土温度不应低于3℃;桩顶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的50%前不得受冻。当气温高于30℃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混凝土采取缓凝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