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形成,历经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演变过程。泰山运动形成了巨大的山系,燕山运动奠定了泰山的基础,喜马拉雅山运动造就了泰山的雄伟和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有20亿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之一,对研究中国东部太古代地层的划分、对比,以及太古代历史的恢复,均具重要意义。泰山西北麓张夏、崮山、炒米店一带的灰岩和砂页岩发育典型,已确定为我国寒武系中、上统的标准剖面,是古生物许多种属的命名地或模式标本原产地。泰山南部在太古界岩层上裂隙泉分布甚广,从岱顶至山麓,泉溪争流,山高水长。泉水甘冽透明,“性寒而沉,味甘而润,有清心明目、止烦润肠及利二便和轻身延年之功效”,古人称为“泰山神水”。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炭岩岩层向北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处出露成泉,从锦绣川向北星罗棋布。北麓丘陵边缘地带,岩溶水向北潜流,受地层区辉长岩的堵截,纷纷涌露,使古城济南成为“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泉城。
泰山十八盘——摩天云梯
泰山地貌分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在空间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层峦叠峰、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形成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南北通道与黄河中下游的东西通道交叉枢纽之侧,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对泰山影响的扩大及其文化的弘扬,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生物宝库:泰山属温暖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变化明显,夏季多雨,冬季晴燥,日照充足,雨量适中。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植被茂密,林木葱茏,古木参天,花草繁茂,植被覆盖率达79.9%。泰山植被是世界上夏绿木本群落的典型分布地区之一,现有种子植物144科,989种。泰山的古树名木,历史悠久,有34个树种,计万余株,著名的有“汉柏凌寒”、“挂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岁”、“六朝遗植”、“一品大夫”、“五大夫松”、“望人松”、“宋朝银杏”、“百年紫藤”等。
四大奇观:泰山日出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看,就可能看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好像佛像头上方五彩斑斓的光环,所以被称为“佛光”或“宝光”。泰山佛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它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据记载,泰山佛光大多出现在每年6月~8月的半晴半雾的天气里,而且是太阳斜照的时候。
云海玉盘是岱顶的又一奇观。夏天,雨后初晴,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于天地之间。雾凇、雨凇是泰山奇特的自然景观。雾凇似霜非霜,似冰非冰,迎风怒放,千姿百态。每当雾凇、雨凇来临,殿阁便披上了柔软的轻纱,大地铺展开洁白的毡毯。
泰山之所以在五岳中名声最著,被誉为“五岳之尊”,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不无关系。远古时代,人们就有崇拜山川的习俗。上古帝王有郊祀天帝、柴望山川的礼制。封禅祭祀即是古代大山崇拜及郊祀天地的发展和嬗变。雄踞东方的泰山,巍峨耸立于华北大平原,在古代被认为是“万物之始,交泰之处”,因而被推为五岳之尊,被历代帝王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成为他们封禅、朝拜的圣地。因此,历史上的泰山曾是政权的象征。一座山岳,受到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精神文化现象。
泰山封禅是中国诸多名山之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古代社会政治和封建迷信的混合物。帝王登基之后,为答谢天地之恩,便带领文武百官到泰山顶筑坛祭天,表示功归于天,这就叫“封”;下山后再到山前的小山丘上设坛祭地,这就叫“禅”。随着历史的推移,封禅向“君权神授”方面转化,成为历代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传说先秦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据正史记载,到泰山举行大规模封禅活动的帝王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宋以后,帝王不再行封禅之礼,而只是到泰山举行祭祀活动。清圣祖康熙和高宗乾隆都曾到过泰山,其中乾隆先后来泰山11次。这些以皇权稳固为目的的登山求神活动,为泰山留下了其他山岳所不及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印迹:岱庙里,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缠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犹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走进泰山,就仿佛是走进了一幅浓缩的历史书卷。(www.daowen.com)
秦汉以来,随着帝王的封禅,儒、道、释教的相继传入,泰山建筑亦陆续营建,并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这些建筑,始终围绕着“朝天”、“升仙”、“祈福”、“登览”的主题,因山就势,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与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名山文化的例证。泰山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把整座泰山作为完整的自然空间,进行整体构思。主体是自然景观,主题则是封天禅地。布局形式重点是从祭地的社首山到封天的玉皇顶,多分布在长达10千米登山道的两侧。
泰山以其南坡最为壮观,封禅活动一般都选定从南坡沿中溪而上约10千米的路线,分成3段。一是以泰安城为中心的人间;二是出城西南过奈河桥至嵩里山为阴曹地府;三是自城北的岱宗坊开始,以长达6293级石阶的天梯为纽带,连结城区人间与岱顶天府。
泰安城是供古帝王封禅告祭,黎民百姓朝山进香、游览观光之地。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从城区南门到岱宗坊,经登山盘道,直通“天府”的主体建筑群,是古代帝王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这一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体现出由人境至仙境的过渡思想。地形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步步抬升,宛如登上天府;建筑规模上由严整到自由,因自然环境而异;意境上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穹宇,渐入仙境;色调上红墙黄瓦则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和漫长的登山道连贯起来,形成了一条极为壮观的封禅祭祀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借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在建筑形式上,多属封禅祭祀类建筑。有跨盘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筑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于山间的祭祀建筑等。这些建筑由于功能和周边环境的不同,造型也各异,但它们都与泰山的自然景色极为和谐统一。如在南天门位置的选择上,反映出人工天门有“意”,自然天门有“境”,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借人工之“力”,这种匠心所在,创造出了泰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高度统一。
泰山的建筑在结构、材料、装饰以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与地形环境相适应。该建亭处则建亭,该设阁处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则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则敦实厚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设计思想。泰山古建筑上常用当地所产的石头为主要材料。不仅有全石结构的小品建筑,而且有以石刻为主的碑砌建筑,使建筑艺术与石刻艺术融为一体。有的巧立于林道两侧,被誉为“云门”;有的双双耸立于山巅,被誉为“天门”;有的深隔山崖,则被誉为“神仙洞府”。
如今泰山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而且在于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封禅祭祀序列,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泰山古建筑中还有不少寺庙和书院,或建于青山秀水之间,或深藏于幽谷茂林之中,朴素而淡雅。
泰山因其极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而成为我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缩影。其身上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没有第二座山可以与之相媲美。它像我国的万里长城、黄河、长江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1987年12月,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