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正在西班牙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五台山成为继庐山之后的中国第二个被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
据介绍,此次申报的五台山项目内容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中国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香港生态地理研究会会长兼国际环境和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斌先生认为,五台山之所以被成功入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因其具有以下符合世界遗产第(Ⅱ)、(Ⅲ)、(Ⅳ)、(Ⅵ)等四条标准的如下六大突出特点:
第一,五台山人文景观代表了中国人民创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领域的杰出成就的显示;
第二,五台山宗教建筑与人文景观显示出其作为中华大地一处重要的承载世俗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交汇意义的巨大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载体,显示了亚洲宗教景观和建筑文化超越时间和人文领域的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巨大影响,以及亚洲宗教圣地对于山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的巨大成绩;
第三,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了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正在不断地和谐共融,彰显了在现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与景观建设方面的巨大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第四,五台山显示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东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人文景观综合性集大成的一个杰出的例证;
第五,五台山宗教文明显示了人类在传统的宗教解决和土地使用方面作为一个杰出的实在的例证,在具有代表性的强势信仰与宗教文化方面,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当下精神弱势的人类世界影响下,作为宗教人文景观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趋势;
第六,五台山在中华以及世界文明历史上,直接和明显地在历史生活事件和宗教传统、思想、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突出的体现方面,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2)文殊道场。
文殊菩萨,是文殊师利的简称,也是无上智慧的代表。据《首楞严三昧经》载: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央崛摩罗经》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宝积经》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胁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文殊菩萨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又名妙吉祥。《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年以,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燃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岂独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菩萨本门的深远,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3)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www.daowen.com)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沉沉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为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构,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4)五台古刹。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广济寺、岩山寺(繁峙县)、洪福寺(定襄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塔院寺、菩萨顶、圆照寺、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延庆寺、公主寺(繁峙县)、三圣寺(繁峙县)、惠济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县);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也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中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子孙庙按师徒关系实行家传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担任职事。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多属子孙庙。十方庙可以接待四方来僧,在寺僧人也可十方云游,组织管理实行选贤制。现在,根据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来的子孙庙均已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
黄庙也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现在,五台山有黄庙8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产要名寺有:
显通寺: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期扩建,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乃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又赐额“大显通寺”。现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
塔院寺:塔院寺在显通寺南侧,原是显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至明永乐年间独立起寺,与显通寺分开,院内修建白塔一座,取名为塔院寺。人们进入台怀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们看做是五台山的标志。
菩萨顶: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北侧的鹫峰上。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也名菩萨顶,又称文殊寺。原为青庙,初建于北魏,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经过扩大重修改为黄庙,由喇嘛主持。寺院规模宏大,占地3万平方米,有殿堂房舍430余间,均为清代重建。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
栖贤寺:栖贤寺位于五台山的大社村,古称大社寺。据传,北宋年间,杨七郎在一次擂台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杨家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断向皇帝控告杨家“罪状”,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内外夹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将杨家父子革职为民,遣送到五台山大社寺软禁。被软禁的第二年秋天,辽邦撕毁了和约,大举进犯宋朝边境,宋太宗以潘仁美为师,御驾亲征,结果被困在幽州,此时势逼宋太宗又要启用杨家将,便派八贤王赴五台山向杨家父子求救。当杨家父子离开大社寺时,村里人为纪念他们,把大社寺更名为“栖贤寺”。
龙泉寺:龙泉寺原为杨家将家庙,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因这里由九道山岭环抱,泉水清澈见底,谓之龙泉,寺因此而得名。龙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台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门六柱,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6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条蛟龙,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游人观后,无不交口称赞,印象深刻。距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坡,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传说杨业死后,五郎将其尸骨葬此,并建塔纪念。宋太宗后来追封杨业为杨令公,故后人称此塔为令公塔。
金阁寺:从龙泉寺对面的公路盘升,经过九拐十八回,就可望到地处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寺了。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怀镇15千米。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从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被诏往五台山,他根据名僧道义禅师所说的文殊菩萨显圣处“金阁浮空”而创建了金阁寺。该寺铜铸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圣名。在金阁寺修建中,由印度那烂陀寺纯陀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三藏法师不空是唐玄宗时从印度来的,后来中国的几代帝王,都对他十分优礼。当年秋金阁寺落成后,不空回京师,唐代宗迎入城。三藏法师不空是当时新兴密宗的主要创立者,不空离开五台山后,门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阁寺弘扬密宗。因此,历史上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