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显陵介绍,恭睿献皇帝朱祐杭合葬墓,历史沿革

明显陵介绍,恭睿献皇帝朱祐杭合葬墓,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显陵介绍明显陵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杭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嘉靖三年朱厚熜追尊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改献陵为显陵。供案后是方城明楼,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踏跺。内供“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通高4.69米。獬豸显陵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皇帝陵墓,因其修建时间长,用工巨大,从而形成了高水平的建筑。明显陵历史沿革。

(1)明显陵介绍

明显陵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杭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朱祐杭系明宪宗次子,成化年间册封兴王,食邑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正德十四年(1519年)卒,谥号献,称兴献王,同年葬此,称献陵。正德十六年,朱祐杭之子朱厚熜继承皇位,改元嘉靖。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追尊其父为恭睿献皇帝,改献陵为显陵。

显陵规划占地1830000平方米,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0000平方米,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九曲河蜿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纯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毁,内供汉白玉石碑一通,高3.59米,宽1.15米,上书“纯德山”三个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额保存完好。纯德山东侧天子岗建有龙首龟蚨碑亭一座,俗称“山曲碑”亭,记载着陵区的范围及管理方面的内容。陵寝外围建有高6米,厚1.6米,长达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状的外罗城。外罗城前端池塘和东南沙山影响,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顶宫门一座,名新红门,面阔18.5米,进深8米,有券门三洞。门前有下马碑两座,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为正红门,正红门红墙黄瓦,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进正红门神道正中矗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獬豸、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两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其后为龙凤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凤门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门簪,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从龙凤门再越御桥便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该神道一反左右对称和通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是为龙形神道。接龙形神道是最后三座御桥。九曲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河道为砖石结构,河中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过九曲河最后一道御桥为内明塘,内明塘为圆形,直径33米,周边砌有青石护岸。塘两边各设有碑亭一座,分别为“纯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内明塘后,为恩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有月台,前后三出云龙丹陛,门两边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恩门外东侧,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西侧建有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等。恩门后,左右为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出廊。再后为隆恩殿,歇山后抱厦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出月台,石雕须弥座台基,雕栏龙凤望柱。恩殿后为陵寝门,面阔三间、砖石琉璃结构。陵寝门后为二柱门,现仅存石柱,蹲龙战鼓,木构无存。二柱门后为石五供,现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分别为御赐祭文碑亭和御赐谥册志文碑亭。供案后是方城明楼,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踏跺。门后左右设有御道台阶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楼,面阔、进深均为17米,重檐歇山顶,石须弥座基础,四道券门。内供“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通高4.69米。方城后左右连接着前后宝城,前宝城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下为正德十五年(1519年)所建玄宫。宝城与方城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后宝城由瑶台相连。瑶台为长方形,面阔11.5米,进深40.5米。后宝城为圆形,直径110米,内为宝顶,宝顶下为嘉靖十八年(1539年)所建地下玄宫,玄宫内停放着恭睿献皇帝和皇后棺椁。后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沙山、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及巡山铺等。

獬豸

显陵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皇帝陵墓,因其修建时间长,用工巨大,从而形成了高水平的建筑。显陵在规划布局上,利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将陵区四周的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陵制与山水相称”,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将松林山左峰作为依托玄宫(皇帝棺椁停放的地下宫殿)的祖山,左有山脉作为陵区两侧环护的沙山,前沿的天子岗作为陵寝的案山,形成了一个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

在建筑布局上,充分利用松林山间的台地依次安排下马碑、门、亭、望柱、石像生、坊、桥等,顺山势引导至享殿、明楼和宝城。疏密有间,层层递进,给人以封建礼制的秩序感。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显陵在建筑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一座陵墓两座地下宫殿、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同时,显陵的建造是明中叶重大事件“大礼仪”的产物,关联着嘉靖初年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人物的命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明显陵历史沿革。

显陵为明睿宗献皇帝和献皇后的合葬墓。朱献皇帝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的叔父。生于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1476年),生母为朱见深的宸妃邵氏。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1487年)封为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1494年)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1519年)薨逝,享年44岁。明武宗朱厚照赐谥为“献”,在松林山选定吉地,按亲王规制坟园,翌年四月初三安葬。正德十六年三月(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无嗣崩殂,根据太祖朱元璋“兄终弟及”的遗训,袭封为兴王不久的朱厚熜被迎往北京入继大统,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帝位后,自立统嗣体系,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皇帝。正德十六年十月(1521年)推尊为“兴献帝”;嘉靖二年(1523年)“命兴献帝家庙享祀乐用八佾”;嘉靖三年三月(1524)又加尊为“献皇帝”,同年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同年九月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嘉靖五年九月(1526年)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于世庙;嘉靖十七年九月(1538年)则追尊庙号为“睿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恭睿献皇帝神主供入太庙。

朱睿宗被追尊为皇帝后,原有兴献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嘉靖二年四月(1523年),兴献王坟原覆黑瓦换为黄琉璃瓦,并修筑神路桥等。嘉靖三年三月(1524年),王坟正式更名为显陵。同年八月,显陵太监杨保邀宠进言“陵殿门墙规模狭小,乞照天寿山诸陵制更造”,被工部尚书赵璜以“陵制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为由谏止。然而朱厚熜私亲推尊,于嘉靖六年十二月(1527年),“命修显陵如天寿山七陵之制”,修葺宝城、宝顶并重建享殿,增建方城明楼、睿功圣德碑楼、大红门,并在龙凤门前的神路两侧建置石望柱和12对石像生等,开始大规模的改建。嘉靖十年二月(1531年),又将松林山封为“纯德山”,立碑建亭。嘉靖十一年十月(1532年),改建工程告一段落。嘉靖十七年十二月(1538年),朱厚熜的生母章圣皇太后病逝,朱厚熜亲赴北京昌平天寿山,在长陵西南的大峪山下卜定吉壤,准备将显陵北迁,下命武定侯郭勋和工部尚书蒋瑶等督工建造新陵,并“欲迎皇考梓宫迁于此”。然而,从嘉靖三年(1524年)以来,显陵改迁天寿山之议,一直遭到朝臣及章圣皇太后的反对,使朱厚熜夙存顾忌,从大峪山回宫后,他又决定奉母后棺椁南下合葬显陵。翌年正月朱厚熜南巡承天府,由于“启视显陵玄宫有水”,他又降谕礼部:“皇考显陵,昔者建狭隘,虽尝增修,犹多未称。兹朕躬诣陵下,与诸左右大臣周阅山川,更卜吉兆,重建以妥皇考皇妣神灵于无穷。”驾临显陵展谒后,又“骑登陵山,立表于皇考陵寝之北……命改营焉”。当月,工部左侍郎顾麟等受命督工,按朱厚熜钦定“图式”兴建新的玄宫,用一座称为“瑶台”的高大砖石平台,将新旧宝城串联起来,形成了明代帝陵中前所未有的特殊格局。嘉靖十八年三月(1539年),朱厚熜南巡后返京,四月视察大峪山陵寝,并与显陵风水形势进行比较后,认定“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驾南归”。大峪山地宫便空置下来。五月世宗派京山侯崔元护送母后灵柩南归,七月同朱睿宗合葬在显陵新玄宫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荆州左卫为显陵卫,以正军李貌才等1200余充之。九月,命修显陵恩殿,遣内宫监太监黄锦,同巡抚湖广右侍郎陆杰提督工程。此后,显陵建设继续进行,嘉靖三十三年四月(1554年),下命改建享殿即恩殿“如景陵制”。以工部右侍郎卢勋兼都察院右都察御史提督工程。嘉靖三十五年七月(1556年),诏修显陵二红门左角门、便路及御桥、墙等。扩建工程直到嘉靖三十八年九月(1559年)才竣工。嘉靖四十五年同年九月(1566年),又遣工部左侍郎张守直重修恩殿,显陵的建造才告一段落。

明末,显陵遭到破坏,据谈迁《国榷》记载崇祯十五年十二月(1642年)“李自成至承天。……攻显陵,焚享殿”,地面建筑木构部分毁坏。

明显陵

清代,显陵在地方官员的干预下,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显陵现存一通咸丰年间的石碑记载着地方官员要求乡里保护显陵的告示。

(3)明显陵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陵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基本上保存了原有风貌,松林山、天子岗、莫愁湖等自然山体和湖泊没有变化,植被保存完好。作为陵区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性没有变化。陵区内的建筑——下马碑、新红门、正红门、睿功圣德碑楼、石望柱、石像生群、龙凤门、龙形神道、内明塘、琉璃照壁、隆恩门、隆恩殿、东西配殿、陵寝门、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两座宝城与瑶台、宝顶、九曲河、五道御河桥、外罗城、紫禁城及内罗城等,都是明代原始建筑,保存了原有的真实性。特别是两座宝顶下“仿九重法宫为之”的地下宫殿,保存完好。

真实地展示了明代陵寝规制布局的完整性。

明楼屋面为1990年修复。龙凤门夹楼为1997年修复。睿功圣德碑楼屋面及碑受到损坏,其他保存完好。五道石桥桥身基本完好,桥栏板、望柱散失。隆恩门、隆恩殿、东西配殿于明末毁于兵燹,基础和崇台基本保存完整。神宫监仅存遗址。神库、神厨等保存着原有的部分宫墙。纯德山碑亭、山曲碑碑亭、御制祭文碑亭、御制谥册志文碑亭、纯德山祭告文碑亭、祭瑞文碑亭等,亭已毁,碑座、碑身、碑文等保存尚好。

(4)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www.daowen.com)

显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筑时序属于中期,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意义。

月牙城制度 月牙城是方城与宝顶之间的一个月牙形小院,俗称哑吧院。月牙城是供皇帝行覆土礼而设置的。每年清明节,皇帝要在此向宝顶培置13担净洁的黄土。月牙城制度由孝陵开始,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及显陵一直沿用。

风格独特的显陵

前朝后寝制度 明代帝陵是按前朝后寝的制式而布局,前朝由隆恩门、隆恩殿和左右配殿等组成;后寝即方城、明楼、圣号碑、宝城、宝顶及地下玄宫等组成。前一部分是举行日常祭祀的活动中心,隆恩殿中设有三间暖阁,中间放有神寝即皇帝、皇后的神主牌位;后一部分即墓主人棺椁安寝之所。原则上只有皇帝才能进入这一区域。这一制度为显陵所继承。“陵制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明世宗崇信道教,显陵在继承“天寿山七陵之制”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些新的建制。

新旧宝城与瑶台 在明代帝陵中,显陵两个宝城的建制可谓绝无仅有。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墓主人的身份变化密切相关。前宝城建于1520年(正德十五年),是墓主人为藩王时按其规制所建造的亲王坟。后一宝城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是墓主人被追尊为皇帝后所建造的宝城,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独特的排水系统 显陵以一条弯曲的九曲河,将松林山主脉(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从陵区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势高低设有聚水泄洪的堤坝,分区段保留了明净的水面,净化了陵区的环境。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但然而显陵御河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系风水理论之完美,与前七陵形成显著的区别。显陵的前后宝城各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将宝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寿山七陵宝城是向内排水的,其后修建的永陵、定陵继承了显陵这一排水方式。

龙形神道的做法 显陵中轴线上修建有一条弯曲如龙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间铺石板,两侧镶嵌鹅卵石,外边以牙子石收束,俗称龙鳞道,也为明代其他陵寝神路所无。

琉璃影壁的做法 显陵的隆恩门两侧,建有精美的琉璃影壁墙,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是明代帝陵中的孤例。

内外明塘的做法 显陵新红门的右侧,根据地势建有一个圆形的池塘,因处在风水术中明堂的方位,故名外明塘。在隆恩殿前有一个圆形的池塘,名为内明塘。内外明塘的建置也为其他明陵所无。

“金瓶”罗城的做法 显陵作为独立的陵区,其外围建有一条长约3500米的罗城,平面成“金瓶”形状。这一形制也为明陵中所仅见。此前,天寿山七陵只有陵宫区有围墙,并无单独的外罗城。显陵之后,永陵、定陵建有外罗城,这一做法还为清代帝陵所继承。

(5)列入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显陵的建筑与环境十分协调,根据明代帝陵制度“陵制当与山水相称”,将松林山四周的山峦、河流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布局:绵延起伏的山体作为陵区的依托,环护四周;弯曲的流水从陵区蜿蜒而过。松柏森森,流水潺潺,给陵区笼罩上一层庄严、肃穆,也带来一片生机。建筑依山间台地起伏布列,依次为门、亭、望柱、石像生、龙凤门、桥、享殿、宝城和宝顶。错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如同“天造地设”,形成了一个拥有外围空间的巨大山陵,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

石狮

显陵的兴建几乎贯穿于明世宗御极的始终,在此期间,康陵、永陵、昭陵也在兴建。天寿山各陵还在添建神道碑亭等,陵与陵之间因封建礼制而产生一定的趋同性而形成制式。显陵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这些制式。由于世宗崇信道教,显陵又有一些新的变动,并为以后明陵所效仿。如宝顶的形制、独特的排水系统等,可以说显陵在明陵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典型的明陵,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显陵在建造过程中,因政治、思想观念、审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明陵所不同的特点,如一陵二宝城、内外明塘、“金瓶”形状的罗城、龙形神道、九曲河、众多的祭祀碑亭等,在明陵中别具一格,且历史悠久。

显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的产物。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和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决定遵奉“兄终弟及”的祖训,在他们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朱厚熜,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是为明世宗。按照封建主义的伦理,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嗣子。但世宗为自立体系,效仿朱元璋追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此举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召集言官,60余人联名上书,极力反对。而以张聪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嗣”,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敕谕礼部“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反对派见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属及大学士毛纪、石瑶等200余人,相继跪在左顺门,自早至午”。世宗数次命司礼监传其手谕,令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进行抗议。朱厚熜大怒,着锦衣卫将五品以下的在场大臣逮捕杖笞,并杖死其中17人。这200余人被全部逐出朝廷,还分别受到入狱、夺俸、贬官、戍边等处罚。用武力“平息”了这场长达3年的“皇考”之争。事后,朱厚熜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樘为皇考恭睿献皇帝,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大礼仪”。显陵的建造则是大礼仪的物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