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坛建筑与象征手法:与北京文化遗产

天坛建筑与象征手法:与北京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天坛内的奇妙建筑——祈年殿已成为首都北京的象征性建筑之一。天坛建筑的重要特点,就是运用多方面的象征手法来满足帝王在祭祀时对功能和精神上的要求。在天坛,圆与方的形象被大量运用。天坛里“九”这个数字及其倍数被反复使用。北京天坛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建筑与象征手法:与北京文化遗产

天坛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更名“天坛”。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伟、景观富丽堂皇、环境肃穆庄严,是我国乃至世界遗存最多、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天坛的建筑集明清两朝建筑艺术之大成,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现在,天坛内的奇妙建筑——祈年殿已成为首都北京的象征性建筑之一。

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群,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特殊的成就。天坛由一条轴线,三道坛墙,五组建筑,七峰东岳、九座坛门构成了南方北圆的平面图,庄重挺拔的建筑形体极其和谐地与周围的道路及大片柏林融为一体,充分彰显“苍碧礼天”的神韵,既体现出祭祀的庄严肃穆、大气恢弘,亦不失意境幽远、张弛有序。

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其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祀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呈“回”字形,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南部的围墙较低,北部的围墙高大,寓意“天高地低”,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高2.5米,宽28米,长36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12个月和12个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别有一番风趣的天坛双亭

斋宫在西天门以南,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洪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天坛是建筑和园林设计的一个代表作,简洁、生动地表达了一种对一个伟大文明的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天坛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物化了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选址、规划到建筑的设计以及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天坛无不以《周易》中的阴阳、五行诸学说为依据,着力创造出天人感应的理想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对“天”的敬畏和企盼。(www.daowen.com)

天坛建筑的重要特点,就是运用多方面的象征手法来满足帝王在祭祀时对功能和精神上的要求。这种象征手法集中表现在形象、数字和色彩方面。

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之说。在天坛,圆与方的形象被大量运用。天坛里外两道围墙是上圆下方,圜丘3层平台皆为圆形,而其外两层矮墙是内圆外方祈年殿建筑与台基为圆形,而其外院墙为方形。此种方圆之手法,在天坛里许多地方可见到。

天坛里“九”这个数字及其倍数被反复使用。祈年殿是祈求丰年之地,所用数字多与农业有关。如象征一年四季的“四”,一年十二个月的“十二”,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在天坛里也被反复使用。

天坛中有趣的“回音壁”

天坛的规划和设计思想象征着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其具有象征意义的规划设计,对远东许多国家的建筑和规划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北京天坛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