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只有当这四个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种品德才能形成。在学生的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几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全面成长,并能够稳定和巩固下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2)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影响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作为人的政治的、思想的、品德的心理,只有在社会的活动和交往中产生。由此可见,活动和交往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是教育过程的基础。受教育者是在它参与的活动和交往之中接受外界影响,通过主体矛盾运动实现思想转化的。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主要交往对象是老师和学生。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接受教育。(www.daowen.com)
(3)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反复性和隐形性。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成熟时期,可塑性大,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客观社会生活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多层次,长期反复的曲折过程。如果对德育的渐进性,反复性和隐形性认识不足,在抓德育工作时就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急于做表面文章,治标不治本,结果事倍功半。于是有的教师对德育工作缺乏信心,只埋怨社会大环境不好,认为“胳膊扭不过大腿”、“小气候抵不过大气候”,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德育阵地。因此,做德育工作一定要有信心、耐心、爱心和恒心,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讲求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