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效人际关系:建设乐群和谐

高效人际关系:建设乐群和谐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际关系中,中国传统道德尤其重视“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等五种人伦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人际和谐观,只要我们剔除其封建色彩,赋予它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宽容大度、善于合作的现代人际心理颇有助益。

高效人际关系:建设乐群和谐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即是“仁”与“义”,提倡“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在人际关系中,中国传统道德尤其重视“父义、母慈、兄友、弟悌、子孝”等五种人伦关系。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理人我关系的原则,这条原则,被西方法学界称作“黄金法则”。儒家学说强调的团结和谐、宽容大度有效地协调了公共人际关系,“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促进了几千年华夏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至今建立的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也深深得益于此。儒家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已形成由家庭而至社会的整体和谐,我们人民路让先,耕让畔,居让邻,席让座,食让鲜,分让财,礼尚往来,中国成为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恭谦礼让的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人际和谐观,只要我们剔除其封建色彩,赋予它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宽容大度、善于合作的现代人际心理颇有助益。

此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身教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以自己的知识、情感、行为影响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发生变化,所以教师不仅要言教,在德育工作中更应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学校要营造“人人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环境,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为人师表,还要有深厚的爱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情,并以这样的深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当然,传统的伦理道德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传统道德作为旧的观念,从根本上说,它只适应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而不适应社会主义知识经济基础。例如: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三纲五常”,它的要害是抹煞道德主体的主体精神和自由意志,使人唯上、唯书,崇拜权威,缺少个体意识和独立性,缺乏竞争性和创新意识;再如传统道德主张“义”、“利”两分,严重制约人的思维走向,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上述这些同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对于传统的道德文化,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其新的内涵,以弘扬其现代价值,使其能够成为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精神支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一些封建腐朽的东西“借尸还魂”,杜绝“吃人的礼教”卷土重来,否则,将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全盘否定,以至堕入封建主义万劫不复的深渊。

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浩瀚庞杂,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起点要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比较全面系统,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此外,还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尽量做到分析讲解的深入浅出,避免枯燥的说教灌输,可以采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一些探讨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小组,如哲学沙龙、文学社团、艺术协会等等,总之,力求使中国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达到大学生热爱、接受并最终学会理智地判断、独立地选择,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教化目的。(www.daowen.com)

高校德育建设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不断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要牢牢掌握德育工作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把握德育教育的方向和规律,与时俱进。

我们相信,不断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当代大学生,一定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养分,塑造出完美的现代人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