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床夹具设计中,应当分析与计算定位误差。采用夹具加工一批工件时,由于一批工件在夹具上定位时,每个工件所占据的位置不完全一致,使加工后各工件的加工尺寸不一而形成误差。这种只与工件定位有关的误差,称为定位误差,用符号εD表示。在工件的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因素很多,定位误差仅是加工误差的一部分,为了保证加工精度,一般限定定位误差不超过工件加工公差T的1/3~1/2,即εD≤(1/3~1/2)T,式中,T为工件加工尺寸公差。
造成定位误差的主要因素来自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
1.基准不重合误差
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一致所引起的定位误差称为基准不重合误差。
如图7-30所示零件,设e为已加工面,f和g为待加工面。在加工f面时,若选e面为定位基准,则f面的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都是e面,基准重合,没有基准不重合误差,尺寸A的制造公差为TA。为获得尺寸B,在加工g面时可有两种方案:
图7-30 基准不重合误差分析
(1)加工选用f面作为定位基准(图7-30(c)),此时,定位基准与设计基础重合。没有基准不重合误差,尺寸B的制造公差为TB。
(2)选用e面作为定位基准来加工g面(图7-30(d)),此时,设计尺寸B的设计基准f面和定位基准e面不重合,尺寸B的制造公差为TC+TA,显然其制造公差比以f面定位大了一个增量TA,而这个增量TA就是基准不重合误差值。也就是说,工序尺寸C是直接得到的(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重合),尺寸B是间接得到的(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不重合)。
基准不重合误差εC的大小应等于设计(工序)基准相对于定位基准在该工序(加工)尺寸方向的最大变动量(位移量)。
基准不重合误差εC的计算公式表示为:
式中:δC——工序(设计)基准与定位基准之间尺寸的最大变动量。
β——设计(工序)基准的变动方向与工序(加工)尺寸方向间的夹角。
判断有无基准不重合误差的关键是确定该定位方式的定位基准。一般当圆柱形工件以外圆表面在V形块或者定位套定位时,其定位基准为外圆表面的轴心。当工件以平面进行定位时,其定位基准为该平面。
2.基准位移误差
工件在夹具上定位时,由于定位副的制造误差或定位副配合间隙的影响,工件的定位基准位置发生变动,定位基准在加工尺寸方向上产生的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基准位移误差,用符号εW表示。不同的定位方式和不同的定位副结构,其定位基准的变动量的计算方法不同,下面分析几种常见的定位方式产生的基准位移误差的计算方法。
(1)工件以平面定位。
工件以平面定位时,只是表面的不平整误差,一般不考虑基准位移误差,εW=0。(www.daowen.com)
(2)工件以外圆柱面在V形块上定位。
工件以外圆柱面在V形块上定位时,其定位基准为工件外圆柱面的轴心线,定位基面为外圆柱面。
当工件有尺寸误差时,工件的定位基准会产生偏移,如图7-31所示,当工件的尺寸公差在δD范围变化,其工件轴心线(定位基准)也会在z向O′和O″之间变动。O′和O″之间的变动量即基准位移误差。
图7-31 V形块定位的基准位移误差
根据其几何关系,可得当工件以外圆柱面在V形块上定位时,其z向的基准位移误差为
式中:δD——外圆直径公差;
α——V形块的夹角。
(3)工件以圆孔在圆柱销、圆柱心轴上定位。
其定位基准为孔的中心线,定位基面为内孔表面。
如图7-32所示,工件的孔被装夹在水平放置的心轴上铣削平面,要求保证尺寸h。由于工件的定位基面内孔D和夹具定位心轴d1皆有制造误差,如果心轴制造得刚好为d1min,则工件所得到的内孔刚好为Dmax。当工件在水平放置的心轴上定位时,工件内孔与心轴将在P点接触,此时工件实际内孔中心的最大下移量Δab=(Dmax-d1min)/2。显然,该Δab就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而引起的基准位移误差。根据心轴放置方式以及心轴和孔的配合关系,其基准位移误差的计算有以下三种形式。
图7-32 内孔定位的基准位移误差
①工件上圆孔与刚性心轴间隙配合,心轴水平放置。此时工件定位孔与心轴(销)为固定单边接触,工件定位孔尺寸,心轴尺寸为
式中:Xmin——孔和心轴配合的最小间隙。由于此最小间隙为一个固定数值,且方向已知(朝下),在调刀时可以消除。所以与定位误差无关。因此当工件定位孔与心轴(销)为固定单边接触时,其基准位移误差为:,即内孔公差与心轴公差之和的一半。
②工件上圆孔与刚性心轴间隙配合,心轴垂直放置。此时工件定位孔与心轴(销)为任意边接触,工件定位孔尺寸,心轴尺寸为。
③工件上圆孔与刚性心轴过盈配合,心轴水平或垂直放置。
由于过盈配合,心轴最小直径要比孔最大直径大,因此一批工件的定位基准在定位时没有任何位置变动,孔中心和心轴中心重合,即定位副不准确引起的基准位移误差εW为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