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破冰船项目起步于2008年底,旨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建成我国第一艘破冰船,与现有的“雪龙”号组成我国极地考察船队,从而改变目前一艘破冰船独立承担南、北极考察任务的不利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因硬件不足而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两极战略需要这一瓶颈问题。200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副秘书长张勇主持召开了关于添置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专项会议。会议原则同意新建破冰船的建议,同意启动新建破冰船项目立项程序,明确了“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1]国务院领导同志旋即于6月22日批准新船建造建议。[2]建造新破冰船正式进入国家议程。2009年11月,国家海洋局成立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船级社等部门参加的新建破冰船项目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相关工作。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具体组织、落实立项申请、联合设计及国内建造等各项工作。[3]
国家决定“联合设计,国内建造”中国自己的破冰船后,国家海洋局深入调研,多方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已建或新建破冰船情况,以为参考。2009年6月10日至12日,韩国第16届极地科学国际研讨会在韩国极地研究所召开。研讨会的议题之一是庆祝韩国破冰船“Araon”号建成,并探讨以此为平台的国际合作。国家海洋局组成的代表团一行5人出席了会议。会后,代表团参观了位于韩国釜山的韩国新破冰船“Araon”号,详细了解了该船的结构、性能和建造过程,为我国建造新破冰船积累了经验。[4]同年7月13日至17日,极地办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成的代表团应邀参加了瑞典“Oden”号破冰船北极试航。[5]此次试航主要测试多光谱设施和其他一些技术仪器。我国代表团了解了该船的北极航行情况,并探讨了开展未来合作的可能。在此期间,7月11日和20日,代表团分别访问了挪威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等与建造船舶有关的单位,考察了北欧国家破冰船的建造情况,为我建造破冰船收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并与各公司讨论了合作的前景。
2011年5月12日至21日,极地办组团前往德国、芬兰,对两国的破冰船使用单位、设计单位及主要设备厂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广泛、深入的考察和调研,对当前破冰船设计、设备和使用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有了进一步了解,获取了破冰船船型设计、破冰动力配置方式、科学调查功能安排等的最新技术和设计理念,建立了进一步交流信息资料与沟通合作意向的渠道。[6]2011年9月19日至23日,国家海洋局新建破冰船项目领导小组对韩国极地研究所“Araon”号破冰船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该船设计、建造、主要设备选型与布置、使用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代表团登船考察了驾驶舱、各实验室和直升机机库等,听取了船长和其他管理人员的详细介绍,并交流了破冰船建造方面的相关信息。[7]代表团还访问了韩国极地研究所,听取了韩国极地研究所对“Araon”号破冰船项目流程中的成功、不足以及遇到的困难等方面的情况介绍。(www.daowen.com)
经过2年多的充分调研和准备,2011年7月7日,新建破冰船项目已正式获得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准(发改投资〔2011〕1414号)。[8]新建破冰船预计要达到的设计目标是集成现代化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轻载排水量8 000吨级,续航力20 000海里,自持力60天,满足无限航区和南、北两极海域要求,成为具有全球航行能力的“绿色”破冰船。新建破冰船采用最优船型设计,破冰能力满足在两极水域混有陈冰的次年海冰中周年作业,破冰厚度不低于(1.5±0.2)米雪,连续破冰速度2~3节。新建破冰船采用国际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配备主动式减摇系统,装备DP-2级动力定位系统;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满足现代海洋探测设施和声学探测要求;保证较高的船舶建造和使用的性能价格比。新建破冰船具备在全球各大洋区进行大范围水深的海洋水文、物理、地质、生物、化学、声学、大气等综合要素的立体、实时、同步探测、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海基数据系统集成和信息传输能力。新建破冰船具备考察数据采集、样品的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能力以及与陆基实验室的联合处理能力,具有装备无人缆控深潜器、无人遥控深潜器和水下探测系统的支撑平台,以满足环境、海洋地球物理、海洋生态综合调查的需求,同时具备一定的考察站后勤物资运输能力。
新建破冰船正式立项后,下一步核心工作就是通过国际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丰富的破冰船设计经验、具备良好资质和业绩的国际知名设计公司来完成项目基本设计。[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