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建设过程
中国的极地事业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国家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极地考察组织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通信指挥畅通无阻,物资供应充足,国内的极地考察码头、实验室、训练场地初具规模。[73]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以下简称“国内基地”)建设项目是经国家批准立项的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项目建设单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经过3年多的努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已完成了该项目选址论证、选址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国内基地选址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五号沟地区,占用深水(-10米)岸线270米,占用土地超15平方千米。该地位于长江口南岸,距离上海市区22 000米,其东南方向即为长江入海口,西侧毗邻沪崇苏大通道约400米,东靠赵家沟入江河口,是一个理想的建港选址点。
“雪龙”号通常是每年11月前后赴南极,次年3、4月间回到国内,除有的年份会在7月前后赴北极科考之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码头停靠,进行补养,装载科考物资。长期以来,“雪龙”号没有专用码头,这不仅制约了对“雪龙”号的保养维修,而且对调配、储存、装载科考物资等均造成了不便。为此,在国家启动我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之际,中国极地研究所及时提出了建设极地科学考察船专用码头的建议。经过充分准备,2001年6月18日,中国极地研究所《关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码头建设立项的请示》报国家海洋局,“雪龙”号专属码头建设正式开始筹划运作。8月21日,国家海洋局批复,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总体方案》,国家已将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建设项目列为重点基本建设项目。[74]
根据《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建议书》的要求,国内基地确定了6项主要功能:极地考察专用码头功能;极地考察专用物资、特殊设备设施储运、试验、拼装功能;极地考察样品、样本储存分装展示功能;极地考察人员集结培训功能;极地科学普及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功能;极地科研和国际合作功能。这些功能将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原则逐步建设实施。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是:为我国的极地事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条件,提高极地科学研究能力和各项综合服务能力。
在国内基地确定的约15平方千米土地范围内,按4个区域进行具体规划和建设。一是港口与极地物资管理园区。在此园区内,主要是建设1座主码头、1座辅助码头以及一批仓库、堆场、大型房屋设备拼装场地等设施。二是训练科普园区。在此园区内,主要是建设极地博物(科普)馆、室外特殊训练场、模拟极地环境的综合训练馆、静态训练水池和动态训练场、极地车辆试验训练场等。三是科研实验区。在此园区内,主要是建设1座科研实验大楼,内含极地冰川、空间物理海洋、陨石等学科研究和相应的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等。建设1座国际交流学术活动楼,以开展广泛的极地区域合作、国际合作等。四是行政生活园区。在此园区内,主要是建设1座综合办公楼,专家及考察队队员公寓,以及各种生活辅助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等。
在“十五”期间,国内基地建设工程的规模和内容是:考察船专用码头1座(250米×25米);工作船码头1座(150米×12米);引桥l座(391米×12米);仓库1幢(约5 000平方米),内含特种车辆、服装、低温、冷藏、物资集散、船舶器材、极地器材以及保税库房等;基地管理楼(1 000平方米),配套用房(1 000平方米)以及道路、堆场(20 000平方米)。预期国家总投资约1.6亿元。
2003年11月27日,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同意国内基地选址在浦东五号沟地区,占地面积约15平方千米,深水岸线270米,码头岸线250米。由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探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共同承担该项目的初步设计。该项目建成后的国内基地包括一座2万吨级的码头和相应的道路、堆场、仓库及基地管理楼等配套设施。该基地建成以后可以彻底解决“雪龙”号无家可归的困难,能够有效提高船舶归国后的科学管理和安全保障。
经过2年多的细致工作,2006年3月28日,国内基地在上海外高桥奠基。[75]国内基地码头建设是国内基地建设项目的第1期水工部分,主要码头长250米、宽25米,采用直径0.8米、长49~51米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桩。引桥长391米、宽12米,分5个分段,引桥采用高桩梁板结构,上部结构采用现浇横梁,预应力空心面板、叠合面层结构。引堤长59米、宽14.5米,采用斜坡堤结构。2006年8月18日打下第1根桩;12月完成引桥、码头桩基,浇注下横梁、纵梁;2007年3月底完成工程的80%;4月底完成引桥、码头面层浇注进入养护期,引堤基本完成与引桥连接;5月底除电缆沟盖板、护栏等零星工程进入收尾外,码头工程基本结束。7月9日和17日,工程进行地方竣工预验收,一次通过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推荐为上海市“申港杯”参选项目;9月7日,国内基地码头进行地方竣工验收,国内基地码头进入试运行。9月10日,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等有关领导视察国内基地。2008年7月8日,作为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基地码头工程正式通过验收。[76]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组织各有关部门对码头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取得港口工程竣工验收证书,并获得上海港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部门码头工程水运工程质量优良的评定。这是我国首个极地科学考察船专用码头。
在完成国内基地建设项目第1期工程的基础上,国内基地的仓库、堆场等建设也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启动。基地仓库等设施的建设,为极地考察物资的集结、管理和分配提供了充足、便利的空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码头水工、道路堆场、变电站、水泵房、污水处理池、仓库、管理楼等。2009年上半年,国内基地主要开展了4 382平方米的仓库建设。该项目2009年1月完成施工招投标后,经国家海洋局批准,于3月份开工建设。9月28日,新建的2万吨级专用国内基地码头通过国家海洋局验收。2010年6月9日,国内基地附属仓库工程进行了交工验收。
(二)多方配合支持
国内基地建设项目是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2001年国家海洋局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报了《中国极地考察“十五”能力建设项目建议书》,该建议书分析了20年来我国极地事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将极地考察能力建设作为“十五”期间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极地工作的主要规划方向和建设内容。在“十五”期间,具体的建设项目有4个:建设北极黄河站,南极两站基础设施与设备更新改造,“雪龙”号更新改造,国内基地建设。这些项目基本满足了当前极地考察的整体需求,作为能力建设主要内容,投资规模约6亿元。这些项目从内容到规模的确立和确定,都是由国家海洋局领导层科学决策的。在这4个项目中,国内基地建设又是一个拓展职能、体现发展的重点项目,意义十分重大,也是国家海洋局建局以来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为加强对国内基地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局领导不仅担任了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还担任了项目工作小组组长,并多次深入国内基地选址现场进行考察指导,这一切也充分表明局领导对国内基地建设项目的高度重视。(www.daowen.com)
国内基地建设项目选址在上海,上海作为发展中的国际大都市,其自身的资源条件并非十分优越。尤其是随着浦江两岸功能调整,原来浦江两岸单位大量外迁,对深水岸线需求大增。按2002年不完全统计,上海现有深水岸线能够满足当前需求的不足1/7。国内基地建设项目需要的深水岸线和土地,对于上海市来说前者是不可再生,后者是寸土寸金,都十分宝贵。但是为了极地事业发展需要,为了国家批准的建设项目在上海落地建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有关的资深专家极力推荐国内基地建设项目在浦东五号沟选址。在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召开的政府有关部门选址协调会上,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也都一致推荐项目选址五号沟地区,尤其是国家海洋局领导亲自与上海市领导沟通,上海市人民政府几位领导都对国内基地建设项目选址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使国内基地选址工作在国家批准立项的同时和项目可行性报告审批之前,先行开展和落实。2003年11月,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就国内基地选址规划作出正式批复,同意项目选址五号沟,使用深水岸线270米、占地约15平方千米。这一切充分说明国内基地选址工作得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强有力支持。
在上海建设以“雪龙”号专用码头为核心的国内基地建设项目,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历届领导和广大极地工作者的共同心愿。1999年4月,国家海洋局决定“雪龙”号归中国极地研究所管理,这一“船所合一”新的管理体制为极地事业新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但也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此后,“雪龙”号执行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第2次北极科学考察、中国第16次、第18次、第19次南极考察,却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内基地,没有一个固定的靠泊码头。每年从极地返沪以后,频繁地变换码头,还常常发生涉及安全的险情。有人比喻说:“远航归来的‘雪龙’号好像一个流浪儿,没有一个‘家’。”所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领导十分希望在上海给“雪龙”号安个“家”。在进行充分调研、专家咨询、初步论证的基础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00年6月向国家海洋局上报了《建设我国极地考察船、站国内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2001年国家海洋局批复,同意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就“雪龙”号码头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为使国内基地建设项目列入上海市城市和港口发展规划,借浦江两岸码头功能重大调整之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不失时机地向上海市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广泛宣传极地事业是国家事业,国内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家项目,为实现极地事业的国家目标,“十五”期间的建设项目已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因此也期望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克服了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国内基地建设项目大量前期工作,如组成工作班子,成立项目办公室,聘请资深专家编写该项目发展规划,反复对比水域和陆域选址方案的专家咨询结果,以及开展涉及项目的大量调研工作,使整个国内基地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
(三)基地展望
国内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家项目,得到了国家海洋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有力支持。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后续还将有新的投资和新的建设项目,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极地考察船专用码头的建设不仅为“雪龙”号安了一个“家”,还能充分满足今后10~15年中国新一代极地考察船对专用码头的需求。极地事业的后勤支撑服务等国际合作历来是十分广泛的。二十多年来,中国极地考察船为极地事业的后勤国际合作作过许多贡献,但由于没有自己的专用码头,许多想做能做的合作项目却不能实施。建成后的专用码头,作为向世界开放的、实行现代化管理的专用码头,可以欢迎各国极地考察船莅临访问,为极地事务的国际合作作出新的贡献。经国家海洋局批准的国内基地总体规划,从功能配置到园区划分,充分体现了国家极地事业的需求和国家海洋局领导提出的建设国际一流研究中心的基本要求。
列入规划的科研实验大楼和国际交流学术活动楼,建筑规模在10 000平方米左右,可以充分满足现行各学科以及即将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可以充分满足极地国际合作、国际交流对基础设施的需求。
在高起点上建设的极地环境综合训练馆,可以模拟极地生态环境(低温、人造雪、低气压、狂风、极光、声响等)使极地考察队队员接受生理、心理等综合训练,感受极地恶劣环境,各类训练场馆的规模也约在10 000平方米。极地博物(科普)馆建设规模约在6 000平方米,这是国家唯一的极地考察专用博物(科普)馆,它将通过充分展示极地地理模型,动物标本,知识图片,国内、外极地考察历史图片、声音影像资料等,形成具有特色的极地科学普及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
基地配置的其他功能还包括综合办公楼、专家及考察队队员公寓、生活辅助设施等,建设面积也约在10 000平方米,而配置的绿化面积约为60 000平方米,约占国内基地总面积的40%。
整个国内基地是极地事业安全可靠的保障基地,是极地科研和综合服务的大平台,并将逐步形成一个极具特色的极地公园。这将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增添新景观、新亮点,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