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新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新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极地办的组织协调下,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所属的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26个科研单位的600多名科学家、研究人员及考察队队员参加该课题的工作。1996年3月18日,极地办组织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对“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进行课题验收和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在总体水平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新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史

在极地办的组织协调下,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所属的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26个科研单位的600多名科学家、研究人员及考察队队员参加该课题的工作。1996年3月18日,极地办组织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对“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进行课题验收和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课题在总体水平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课题负责人王荣等研究人员创造性地量化了大磷虾种群结构和大磷虾有关的基本生物学过程;提出了大磷虾对氟的富集模式;第一次提出了利用复眼晶锥数目和复眼直径作为大磷虾的生长指标;提出了鉴别大磷虾自然种群负生长的有效方法,解决了国际生物学界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这一科学难题。

(2)课题负责人、已故教授吴宝铃等研究人员应用同位素、色谱分析、电子显微镜、原子吸收和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对各生态系统的本底值、结构特征、代谢和典型污染物的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研究了4个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潮间带生态系统和浅海生态系统)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初步的模型和生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所有相关研究,为研究全球变化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3)课题负责人李廷栋院士等研究人员通过对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构造变质事件的研究,首次提出了东南极拉斯曼丘陵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峰期的时代发生于早古生代(约5.5亿年前)而不是被国外学者认为的新元古代(约10亿年前)。在普里兹湾地区以及东南极地盾其他地区,如毛德皇后地、吕措—霍姆湾、南查尔斯王子山、横贯南极山脉等也日益发现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这些事件相似的变形、变质,尤其是其广泛的分布,表明泛非构造运动是东南极经历的一次强烈的区域性构造运动,应当是克拉通形成,乃至冈瓦纳古陆最终拼合的关键运动。这一大陆构造演化的新观点,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属国际领先水平。

(4)课题负责人刘东生院士等研究人员通过对长城站和中山站站区环境元素背景值进行研究,表明南极的环境质量与全球其他地区对比还是最清洁的,但对考察站比较集中的局部地区的大气、地表水、土壤和生物中的某些重金属元素(铜、锌、镉、铅)含量进行分析,说明有的已呈现不同程度富集或轻微污染现象。同时,有机污染物在乔治王岛被广泛检出,人工放射性元素沉降在湖泊沉积物中的发现,以及火山活动产物(硫及重金属元素)在冰芯中的富集表明南极环境除直接受在当地的人类活动影响外,还受全球其他地区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土壤发生类型、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类型组合及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首次编制出乔治王岛法尔兹半岛地区土壤图(1∶20 000),填补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空白。(www.daowen.com)

(5)课题负责人周秀骥院士等研究人员用聚类、回归、多维谱、遥相关等数学诊断方法,对南极天气气候特征变化的区域性,气候变化趋势在时间、空间上的多样性,大气振荡特征,极地气旋的卫星图特征及南极洲和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对南极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有了新的认识;建立了适用于南极研究的转盘流体力学模拟装置,根据南极气候环境特点建立和改进了冰-气耦合三层模式、CCMI模式、T4219谱模式、大气环流模式与热带细网格等模式,进行了流体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对南极大尺度地形、冷源对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机理有了初步了解;研究了两半球相互作用及南极对天气气候、大气环流特征及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取得了新的成果。

(6)课题负责人吕达仁等研究人员利用已经得到的资料,结合全球其他资料,进行理论和模式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学结果,使我国南极日地物理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数值模拟表明,极隙区地磁场与行星际磁场的重联需要合适的条件即行星际磁场为北向,或X分量很强时才易产生,而太阳风在磁层顶处的流场剪切会引起涡旋,促进极隙区的磁场重联;同时,行星际的By分量对于极隙区的对流有极大影响。在中山站观测到丰富的Pc3和Pi2地磁脉动,这是太阳风和磁层等离子体中可激发而到达地面的重要磁流体波,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用脉动-哨声地面观测联合反演磁层电子浓度的方案,有望从地面监测磁层环境。观测发现了一类新哨声——多谐哨,从理论上解释这类哨声可能来自上行电子东流与背景等离子体密度有不同比例时激发出的不同等离子体波。还发现行星际磁场对极隙区位置有明显的调制作用,极隙区内存在向上的场向电流与向下的低能电子流。利用长城站、中山站的地磁记录反演的高空电流体系,发现平静时电流体系是双涡结构,扰动时极光带电集流占主导地位。

(7)课题负责人薛全福等医学专家系统研究了南极特殊环境对人体心肺功能、心理变化、人体健康和劳动力(人脑工作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针对我国考察队队员在南极洲工作和居留的实际情况,制订出考察队队员对营养与热能的需要量标准、心理素质预选方案、医学卫生综合保障措施的建议,均有实际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