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包括印度洋航线、太平洋航线、大西洋航线和北冰洋航线,作为穿越北极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海上通道的北极航道,早在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就有其概念存在。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对好望角和合恩角航线实施垄断,其他国家只能纷纷探寻经北大西洋穿越北冰洋到达东方诸国的新航道。北极航道的通航将明显缩短东亚与欧洲、北美洲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传统国际贸易环境将发生重大变迁。
施特伦·威利在2002年就曾经指出,当今发达国家大部分位于北极航道区域内,北极航道未来所能覆盖的贸易量可占到全球的70%。[34]北极航道将拉近北美洲、欧洲与东亚之间的距离,形成新的国际经贸体系,并借此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目前国际贸易的主要航道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日益拥挤,通航吨位严重受限,海运成本日益高涨;马六甲海峡至亚丁湾一线则面临中东局势紧张、索马里海盗猖獗的风险。从这些角度来看,北极航道的通航将会极大降低国际物流成本,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领域。更重要的是,北极航道的通航将会对于马六甲海峡等海运瓶颈扼守全球经贸航道的传统航运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新的国际一体化将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题。
(一)北极资源将改变传统的能源、原材料供给方式
北极丰富的资源、能源储备随着开采、运输成本的降低,将改变原有的全球性供给结构。北极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资源储备将造成全球范围液货船市场航向发生改变,严重挑战中东地区在能源供给上的优势地位,挤占其出口贸易额。北极矿石资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将挑战传统的出口大国,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南半球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角色面临弱化风险。谷物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格局也将面临新一轮洗牌。
(二)北极航道会促进东亚、欧洲、北美洲三大市场的结合,形成超级市场
欧洲和北美洲市场由于有相对较短的大西洋航线的联系,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大宗的贸易量。相较而言,作为新兴市场的东亚国家与这两大市场之间的贸易往来则明显要受到航线过长的影响,尤其是东亚与欧洲的贸易还受限于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容量。北极航道的开通将有效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以中国为例,北极航道相较于原有航道,将极大缩短中国与环北极国家、北美国家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距离,相较于途经苏伊士运河的航道,航线距离平均缩短25.5%,相较于途经巴拿马运河的航道,航线距离平均缩短38.98%。日本、韩国两国也将借助北极航道缩短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航运距离。北极航道最重要的潜在意义就在于拉近了东亚与欧洲这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距离,从而改变既有的国际贸易格局。
(三)北极航道将通过缩短贸易距离而促进全球贸易总量
有关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的影响,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都证明航道开辟将显著促进全球贸易总量的提升。在传统的研究模型中,不论是进口贸易还是出口贸易,以吨计的全球贸易量和以吨/千米计的全球贸易量表征距离对贸易产生了显著的副作用,这就更加加强了中日韩等近北极国家要求参与北极事务、争取更多北极资源的理论支持和客观要求。[35]
(四)北极航道将大幅度提高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的前沿贸易量,促进对应国家间贸易发展,进一步提高东亚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经北极航道,中国与航运距离缩短的部分国家最大进出口总额平均可提高9.83%,最大进口总额平均可提高17.38%,最大出口总额平均可提高6.11%。研究表明,北极航道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通勤效率,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也不一样,对整个欧洲的影响比较小,对中国、日本、韩国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尤其是中国的出口贸易。中日韩贸易量的加大,将挤占其他国家的贸易空间。
北极航道的常规通航,将不仅拉近东亚尤其是中国与欧洲、北美洲之间的航运距离,对于全球贸易格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当今发达国家大部分处于北极航道区域内,涉及70%左右的国际贸易,北极航道将拉近北美洲、欧洲大部、东亚的距离,形成超级经济体,影响整个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贸易格局。长期来看,北极航道不仅可以避开远洋贸易的高风险地区,而且尤为适合大吨位船舶的通行。因此,在中东地区政治不稳定、索马里海盗猖獗、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日益拥挤、海运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北极航道的开通不仅能使我国远洋贸易避开这些高风险海区,而且对于我国打开能源贸易的新格局,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领域也大有裨益。
【注释】
[1]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3.
[2]陈立奇,刘书燕.南极小百科[M].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28-29.
[3]卞林根.南极气候简介(上)[J].气象,1984(3):15-16.
[4]陈立奇,刘书燕.南极小百科[M].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9:24-25.
[5]颜其德.南极奇观[J].地理教育,1993(2):1-3.
[6]颜其德.走进南极:一个“南极人”的答案[J].上海科学生活,2001(11):4-9.
[7]《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7-8.
[8]颜其德.走进南极:一个“南极人”的答案[J].上海科学生活,2001(11):4-9.
[9]马浩,王召民,史久新.南大洋物理过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4):398-412.
[10]《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8.
[11]朱建钢,颜其德,凌晓良.南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8):17-22,10.
[12]朱建钢,颜其德,凌晓良.南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8):17-22,10.(www.daowen.com)
[13]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8-13.
[14]胡德坤,唐静瑶.南极领土争端与《南极条约》的缔结[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3(1):64-69.
[15]甘露.南极主权问题及其国际法依据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9-125.
[16]郭培清.阿根廷、智利与南极洲[J].海洋世界,2007(6):74-80.
[17]郭培清.美国南极洲政策中的苏联因素[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15.
[18]郭培清.美国政府的南极洲政策与《南极条约》的形成[J].世界历史,2006(1):84-91.
[19]刘惠荣,杨凡.国际法视野下的北极环境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
[20]Stonehouse B.Polar ecology[M].London:Springer,2013.
[21]Linell K A,Tedrow J C F.Soil and permafrost surveys in the arct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2]张侠,刘玉新,凌晓良,等.北极地区人口数量、组成与分布[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4):132-141.
[23]杨剑,等.北极治理新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4:5-11.
[24]Wilson P.Russia the next climate recalcitrant[N].The Australian,2008-01-17.
[25]史春林.北冰洋航线开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中国利用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0(8):47-52.
[26]贾凌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N].中国矿业报,2017-07-14(4).
[27]张婷婷.“冰上丝绸之路”助力欧亚互联互通[N].解放军报,2019-04-23(4).
[28]岳来群,杨丽丽,赵越.关于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战略性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11):12-13.
[29]徐广淼.苏联北方海航道开发历史探析[J].俄罗斯研究,2018(4):30-61.
[30]刘稚亚.航向北极:极点[J].经济,2014(12):94-101.
[31]孟德宾.北极航道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32]秦洪军,郭浩,赵向智.北极航道开通背景下中国与北极国家的贸易发展研究[J].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2(6):93-108.
[33]李振福,彭琰.“通权论”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3-32.
[34]Willy S.The ignored Arctic[J].Northern Perspective,2002,27(2):1-17.
[35]刘惠荣,陈奕彤.北极理事会的亚洲观察员与北极治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7(3):45-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