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连贯的慢行交通专用区域。在空间资源分配方面,根据出行现状和出行需求的调查,从安全性和舒适性角度划分了连贯的慢行专用通道,道内行人和非机动车双向混行(图1—图3)。在时间资源分配方面,利用不分高差的板块设计来实现最大效率的分时段使用,通过设置高峰禁行标志和升降式路障等来保障路权的动态划分(图5—图7)。
图2 慢行专用区域
图3 教学区慢行专用道设计
图4 分时段慢行专用道设计
图5 道路禁行管理与控制策略
图6 升降式路障平面布局
图7 升降式路障
(2)非对称式路权划分。结合校园内潮汐现象明显的特征,在混行空间处将机动车道与慢行通道分列道路两侧,中央采用美观的且高峰时段供慢行出行者穿越的硬质隔离,各道路内双向混行(图8、图9)。
图8 教学F楼前非对称式路权划分
(3)提供宽敞舒适的慢行通行空间。在慢行主体通行空间,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来拓宽现有的慢行通道宽度,从而保障行人和自行车有足够的通行空间。另外,合理利用相邻树池之间的区域进行非机动车停车设计,以提供舒适流畅的慢行通行环境(图10—图12)。
图9 “仰望星空”下非对称式路权划分
图10 充裕的慢行空间
(4)保障安全的特色宁静化设计。为了降低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在教学F楼前设置S形道路,在行人过街处将机动车道收缩,铺设减速垫,同时在人行过街横道涂绘同济大学校徽、同舟共济LOGO以及特色标识等实现必要的宁静化和限速设计(图13—图15)。
图11 倾斜并列式自行车架
图12 非机动车停放区布局
图13 设置减速垫
图14 过街处机动车道收缩(www.daowen.com)
图15 S形道路
(5)在交通空间内适当融合生活需要。在路内的富余空间放置小品(桌凳和遮阳避雨伞等)供休闲聊天、驻足停留以及晨读讨论时使用,从而实现出行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无缝衔接(图16、图17)。
图16 满足生活需要的道路设计案例一
图17 满足生活需要的道路设计案例二
(6)提供优质的步行景观环境。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设计具有透气透水、质量轻、路权区分鲜明、富有校园活力等优点,克服了传统瓷砖易损、悬空、雨天湿滑等缺点。此外,简洁美观的太阳能路灯和垃圾箱等附属设施也使出行者赏心悦目(图18—图20)。
图18 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
图19 太阳能路灯
图20 景观垃圾箱
(7)设计能够串联校园各功能分区、实现文化传承、兼具交流和健身功能的环校园慢行交通通道。七色光铺装设计的“虹道”与《论语·卫灵公十五》中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巧妙契合。5 m宽的健身步道满足了大家休闲、健身的需求,通过串接不同的地块激活整个校园,还将两色的衔接区段适当拓宽设置成休憩点(图21—图23)。
图21 健身步道整体布局、横断面设计、休憩点选址及设施设计
图22 健身步道多功能定位图解
图23 健身步道沿线文化传承专题展板设计
(8)设置集会场所。在生活区附近设置集会场所以满足同学们的交往需求(图24)。
图24 两类集会空间布设原则与设计案例
(9)设置专门的交流讨论空间。在靠近教学区和办公区处摆放设施供户外交流,也可满足晨读学习的需求(图25)。
图25 交流讨论空间布设原则与设计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