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宝塔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从医疗机构的设置,医疗器械的配备,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人员的人数、学历、水平和素质,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地方病防治,爱国卫生运动,药政管理,合作医疗发展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发展和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使全区人民群众因病致贫或返贫的几率大大降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技术人员增加,学科种类齐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宝塔区(原延安县)仅有医疗卫生机构3所,医药卫生技术人员32名,其中中医医师7名,西医师2名,助产士1名,中药剂师4名,护理人员2名,初级技士和学徒11名,其余3名为管理工勤人员。而且分布极不合理,大多数乡镇没有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严重,群众的健康水平很差,人均寿命45岁。
1979年,宝塔区(原延安市)已有医疗卫生机构113个,病床505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170名,其中有西医师209名,西药师18名,检验师5名,中医士89名,西医士172名,护士188名,助产士17名,中药剂士21名,西药剂士54名;在改革开放的强力推动下,到2018年,全区有区、乡(镇)、社区、厂矿和个体卫生医疗机构644所,全区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近2000名,其中体制内人员1034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152人,专科学历者370人,中专学历者178人。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者35名,中级技术职称者286名,初级技术职称者324名。建立了科室齐全、设备一流的卫生医疗机构。全区每千人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18人,年门诊28.45万人次。
(二)医疗技术设备全面更新,医治水平全面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宝塔区(包括历届延安县、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了整体加强提高,予以重点投入建设。
1.分期分批对各区属的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和地段医院(中心卫生院),以及乡镇医院的院舍进行了改造更新,增添更换了诊疗设备,并对医护人员宿办生活设施进行了修整改善,使医护人员思想稳定、工作积极,提高了救死扶伤、服务患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对区属各医院的诊疗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换代,先后购进了动脉硬化检测仪、双通道气压止血仪、纤维喉镜、肛肠治疗仪、心脏监护仪、CT机、新型X光机、核磁共振仪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提高了病患的诊治能力。2012年,门诊接诊19736人,治愈出院2655人,手术577台,检验35202人,B超6763人次,X线检查拍片5251人次,心电图检测3551人次,能进行胃癌、直肠癌、乳腺癌、肾癌根治手术,而且还能进行省市级医院才能开展的全髋关节置换、髓核摘除、腰椎压缩性骨折复位固定、断趾(肢)再植等高难度医疗手术。
3.提高了应急救护反应能力。区上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给各直属医疗机构,配置了救护车辆和急救仪器,随时可执行紧急救护任务,做到及时快速、随叫随到,使“120”成为了人民群众的暖心电话、救护天使,使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6.87%。建立了一支人民群众信得过、用得上、心贴心的医护技术人员队伍,为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中西医结合防治地方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瘤,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致残致贫的三大非传染性地方病。宝塔区是这三中疾病的高发区域,尤以区南部、东北部的南泥湾、松树林、麻洞川、临镇、柳林、梁村、万花等乡镇最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病的防治,通过改水建卫生井、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改厕等措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禁食禁售非加碘盐,并引用中草药败酱草与西医结合治疗克山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防治有效率达到82.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地方性疾患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受到了国内外医学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四)妇幼保健事业成效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采取极不科学卫生的旧法和农村土法接生,产妇及婴儿死亡率很高,特别是由于天花、伤寒、麻疹、猩红热、白喉等传染性病毒的肆虐,婴幼儿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胁,婴儿存活率只有十之二三,儿童夭折率高达60%。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妇幼儿童保健纳入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开展了以保健为中心,以临床为基础,以基层为重点的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结合当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普及妇女孕产期保健和科学育儿知识,实行优生优育,确保母婴健康。同时加强妇幼保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建立了工作联系,大力加强妇幼保健的临床、保健科研,及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引进了20万美元的先进技术设备。为此,当时的延安市被省卫生厅树立为全省的妇幼保健示范县(市)。
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宝塔区妇幼保健事业再跨新台阶,对全区儿童两病(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进行了普查登记,有针对性地展开治疗,并对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患进行预防,对新生儿建立疫苗接种档案,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预防措施,使这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致残率很高的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www.daowen.com)
(五)卫生防疫工作卓有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预防措施和手段落后,宝塔区的各种流行传染疾病经常大面积爆发,特别是伤寒、霍乱、疟疾、天花、麻疹等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的身体健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使一些十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全区基本绝迹。
改革开放后,在疫病的防治方面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方面迈进。党和政府实行计划免疫,制订了疾病免疫的灭病指标,以缩小控制直至消灭各种传染性疾病,在源头上控制疫病的发生。80年代,新研发的疫苗有白破二联制剂、糖丸三型合制剂、流脑多糖体菌苗。在组织开展疫病防控过程中,强化管理措施,在制剂储运使用过程中,自上而下采用冷链装备,为科学防疫、增强效果,制定了良好的制度规范。
到90年代直至进入21世纪之后,卫生防疫和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力度全面加强。如本世纪初的“非典”,在我区就得到了十分有效的防控,很少有感染患者,更没有死亡病例。这就充分说明,我们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有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忘我奉献,任何重大的传染性疫病,也很难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兴妖为害。
(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了医药诊疗的规范化操作
在进入新世纪后,区级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在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的同时,健全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医疗纠纷争议预防与处理预案。最大限度地规范诊疗操作行为,提高医疗水平与质量,减少医患矛盾发生的概率。
在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采购销售方面,认真执行《宝塔区药品、器械采购管理办法》,实行公开招标、定点采购,严禁药品器械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虚报价格、暗吃回扣等现象的发生,使患者减少开支,得到实惠。同时还保证了采购药品和器械的质量,确保了医疗安全。
在医疗机构领导和医疗技术人员的任用方面,坚持竞聘上岗的选人用人办法,形成“院长能上能下,医务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与绩效考核机制,对区级医疗机构的正职领导进行聘任,对其他管理层人员进行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绩效工资考核制管理,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医疗质量得到整体提高,患者的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与生命健康。
(七)加大卫生执法力度,规范医疗市场管理
在一段时间内,医疗市场秩序十分混乱,有些人无证行医,有些人乱开诊所、药店,有些江湖郎中、社会骗子充斥其中,发生了多起无证行医误诊致伤人命的案件,引发了严重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为此,宝塔区委、区政府责成区卫生执法机构,以取缔非法行医为重点,对一些江湖骗子,以封建迷信治病行医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打击和全面整治。对各类有证医疗机构进行了严格排查,下发督查整改意见书,查处30起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案,超范围执业案37起,违规出租承包科室案1起,责令停业整顿案3起,取缔非法无证行医56家,地下性病诊所24家,流动游医摊点18个,没收药品医疗器械155件,净化了医疗卫生市场,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八)新合疗取得新突破,保健康促小康
进入21世纪之后,宝塔区为了解决许多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在全区大力推行新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城乡群众看病难、难看病的问题,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2011年,每位参加新农合的农民,补助资金由2010年的150元,提高到230元,调动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全区参加新农合的农户达到56748户,204639人,参合率高达98%。全区2011年有15827人享受了住院补助,住院患者花费医药总费用8704.9万元,新农合予以报销补助3090.13万元,报销比例为35.5%,人均享受补助1952元。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享受了健康,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
宝塔区医疗卫生系统,在改革的推动下,在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卫生科研等诸多方面,也颇有收获和建树,多次受到上级党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