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区的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定位
宝塔区委区政府从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视角,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发展思路,立足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的战略思考,把教育放在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区党政领导身体力行,抓教师地位的提高落实,抓教育发展经费的筹集划拨,抓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并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下重手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对干扰和破坏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坚决惩处,使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全面好转和优化,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全面落到了实处。
(二)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原延安市(现宝塔区)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维,对全市各中小学的校舍,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更新,修建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改善了教职工宿办条件,修建了学生公寓楼,配备了留宿住校生的生活指导教师,每个中小学都修建了高标准的食堂、运动场,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为搞好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三)着眼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为了使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服务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宝塔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兴办了农职业中学、职业中学,开设了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烹饪、汽修、家政服务、美术、幼教、音乐、体育等专业,并举办长短期结合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专业型技术人才。为了使职业技术教育巩固发展,又将桥儿沟农职业中学改建为区职教中心,使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特别是区职教中心的“米脂婆姨”家政服务专业,培养的生员深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一张靓丽名片,生员大部分输送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曾受到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和赞扬,这也帮助一大批贫困家庭很快脱贫致富。
(四)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达标验收(www.daowen.com)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宝塔区认真组织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工作,对教育教学的各项软硬件设施,进行了达标创建活动,使各中小学的师资力量配备、教学仪器配置、校舍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各项标准,达到了“钢”性指标要求,特别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形成了财政、税收、教育附加费等多渠道投入的格局,使全区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顺利通过国家和省市三级验收。现在,区委、区政府正在积极运筹,多措并举,为实施12年义务教育而努力。
(五)社会力量办学得到了全面整顿和提高
为了使教育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宝塔区委和区政府,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集资办学助教。在全区范围内办起了数十家民营中、小学和幼儿园,填补了一些教育网点空白,解决了一大批外地经商务工者和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入托难问题,极大地缓解了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招生压力。如王家坪汽车联营公司办的育英中学、民营企业家曹培植办的培植学校,各项办学条件都达到标准要求,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六)“四制”改革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为了创建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更好地贴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教育投入与回馈成正比,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宝塔区在全区各中小学率先推行了“校长聘任制、教师聘用制、结构工资制(后改为绩效工资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四项制度的改革。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生机,使学校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师资配置优化达标,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的标志是高考和中专技工学校升学率。1979年,全区考入大学的有85名,高中专141名,初中专86名;1992年,考入大学的有239名,高中专53名,初中专179名;2012年之后,全区每年有近千名学子考入大、中专院校,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