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成果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成果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号召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主要是要求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号召当时的工人阶级发扬“大庆精神”,推动全国工业生产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增长。7月5日下午,市委通知张史杰回城,参加当晚召开的市委常委会。7日凌晨5时,延安突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城内北关、南关、东关洪水滔天、一片汪洋,人员、财物损失惨重。在8月1日建军节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延安地委主管工业的副书记称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成果

“工业学大庆”是1964年党中央对全国工业战线提出的号召。党中央号召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主要是要求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号召当时的工人阶级发扬“大庆精神”,推动全国工业生产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增长。

20世纪70年代初,延安县地方工业非常薄弱,全县共有工业单位23个,交运单位2个,其中属于地方国营的单位有新华陶瓷厂、建设煤矿、火柴厂、农机厂、砖瓦厂。集体所有制单位18个,大部分为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劣,严重地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北京知青座谈会后,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北京市和中央各部委对口支援延安,发展“五小”工业,以促进延安的工农业发展。从此,延安的工业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起跑线

(一)改造振兴老旧企业

延安“丰足火柴厂”是陕甘宁边区时期,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建立起来的,是那个时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但由于时代、历史等原因,后来的延安丰足火柴厂一直难有起色。1970年,延安县委首先整顿了这家企业,使得延安丰足火柴厂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延安八一铁厂、延安县水泥厂,桥儿沟的皮革厂,这几家企业随政治运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后,正处于难以为继的窘境。县革委会迎难而上,采取得力措施组织、实施了这几家企业的生产恢复工作。使这些企业焕发了生机、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创建延安卷烟厂

20世纪70年代初,陕西省内烟草工业只有宝鸡卷烟厂,延安市场上香烟供应十分紧张。于是经县委和县革委常委会多次研究讨论,最终决定创办一家延安自己的卷烟厂。

白手起家,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县财政千方百计挤出5000元;没有厂房,利用当年三五九旅大生产时遗留下来的几孔旧窑洞。县委委派一名公社书记牵头,从县粮食系统抽了几名职工,又从南川五个公社,招收了10名男女青年,组成了延安卷烟厂最初的职工队伍。没有设备,采用当年陕甘宁边区用过的土办法:让木器厂工人做一个木制小推滚,用一小块油布,一推一长根,可裁成三支烟;没有原材料,先在南川收购当地的老旱烟叶使用,接着,再发动南川五个公社试种烤烟。之后,示范效应随即在延安县乃至延安地区的其他县产生,整个延安地区许多地方的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烤烟和晒红烟,既解决了卷烟厂的原料问题,又使延安地区广大农民获得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1970年7月3日,“延安卷烟厂”的牌子就在南泥湾公社的几孔土窑洞门口挂出。从这一天开始,延安人民有了自己的卷烟厂,为延安卷烟厂日后的做大做强,夯实了第一块牢固的基石!

之后,延安县印刷厂自己印制了“延安香烟”的商标。1970年国庆节前,“延安”牌香烟正式投放延安市场。

然而,由于技术、设备、材料等原因,新制造的延安卷烟推向市场后,产品存在“顶火”[1]的质量缺陷。当时,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诗:“要吸延安烟,坐在油灯前,有人来问话,摇头不言传。”

为了提高卷烟质量,解决“顶火”的问题,延安卷烟厂发动工人、技术人员,开始进行技术改造攻关。1972年,延安县用延安卷烟厂自己积累的资金,购回了一台半自动化的小型卷烟机,又聘请宝鸡卷烟厂的一名工程师作技术指导,将延安卷烟厂从南泥湾的土窑洞内,迁到交通方便的延河川李渠公社崖里坪村,用建设煤矿的一个破旧大礼堂作厂房,初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又派人到河南、四川、云南等地买了一批含焦油多、质量上乘的烟叶,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提高了卷烟质量。1973年6月,在迎接周总理回延安时,延安卷烟厂生产的一批延安牌香烟,色泽、味道、劲头都大大超过了宝鸡卷烟厂生产的“金丝猴”香烟。(www.daowen.com)

延安烟的牌子终于打响!延安烟在市场上成为抢手货。1974年,延安卷烟厂第一次上缴延安县财政赢利50万元,延安县利用这笔资金,进行了延河改道的第一期工程。1979年,又将卷烟厂迁到延安城近郊的兰家坪,同时委派延安市委的一位副书记亲自领导,用延安卷烟厂自己积累的资金,建造了规格较高的七栋厂房、库房和宿舍、办公大楼。到1980年,延安卷烟厂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企业。

延安卷烟厂上繳的利税,占到延安市当年财政收人的6090,到1992车,延安卷烟厂上缴财政的利税,每年达到一亿多元,成为延安地区的财政支柱产业。

(三)40天建成延河水泥厂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延安市委书记冯怀亮和副书记张史杰带领部分市委常委和26名公社书记,赴河南林县参观学习,观摩了闻名全国的“红旗渠”。这一宏伟工程使大家深受触动。

参观回延后,经市委研究讨论,决定白手起家,用40天时间,建设一座年产7000吨的延河水泥厂,用于解决延安地方建设的水泥用量。大家说:“拐峁国营水泥厂也是设计年产7000吨,却建设了3年还未投产,如果我们在40天里把延河水泥厂建成,那就开创了延安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

市委决定,由张史杰担纲挂帅完成建厂任务。很快,张史杰抽调到林县参观过的3名局长,又从延河改道工地上抽调了200名民工,于6月20日开进了李渠公社一片荒芜的夹渠沟,展开建厂工作。资金短缺,市委动员机关干部和职工,会同被抽调的民工,自己动手一起挖地基、建厂房和职工宿舍。与此同时,他们一边派人去林县采购球磨机,一边发动全市各厂矿翻仓查库挖潜力,修旧利废,为在建的水泥厂提供其他必需的设备,以节约资金。

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加之参加建厂的人员多,住宿成了难题。好在大家热情高,又是夏季,许多人就露宿工地。张史杰和三个局长就住在当地老百姓秋天用来存放玉米的架子上,办公、睡觉一架多用。

不到半个月时间,厂房盖起来了,球磨机也从林县买回来了。7月5日下午,市委通知张史杰回城,参加当晚召开的市委常委会。

7日凌晨5时,延安突遭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城内北关、南关、东关洪水滔天、一片汪洋,人员、财物损失惨重。回城开会的张史杰参与了3天紧急抢险救灾工作后,又回到夹渠沟指挥建厂工作。

延安这场罕见的特大洪灾使延河水泥厂的建设耽搁了几天,但由于干部群众日夜苦干,7月30日下午,水泥厂试车成功。从6月21日到8月1日,仅仅用了40天时间,延河水泥厂宣告建成投产。

在8月1日建军节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延安地委主管工业的副书记称赞说:“延安市延河水泥厂的建设,是延安地区工业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