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宝塔区革命老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高潮

宝塔区革命老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高潮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延安县由此掀起了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各公社都组建了农田基建专业队,坚持常年治理。各社队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田基建大会战,零星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全县掀起了治山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省、县、社三级工作组在南川全面进驻。经过不断的艰苦努力,李凡一和她的南川工作组总结出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18例典型经验,并通过陕北工作组,报送中央和时刻关心延安建设的周总理。

进入70年代后,随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县、市委领导班子的稳定,当时的延安县、市党政领导班子,排除极“左”错误干扰,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根据毛主席《复电》精神和周总理对延安“三变五翻”的工作要求,决心改变延安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取得了较大成效。

1970年3月,在北京知识青年座谈会上,周总理亲切接见了延安地区参加会议的同志。总理深情地回忆了延安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的巨大贡献,并根据延安经济发展缓慢的实际,殷切地希望延安能贯彻毛主席的《复电》精神,实现“三年农业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提高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落实周总理的嘱托,延安县于1970年4月1日,召开了县、社、队三级干部和知青代表大会。会上,参加北京知识青年座谈会的县革委会主任张史杰同志,传达了周恩来总理接见延安地、县革委会负责人时所作的讲话,并将1949年10月毛主席给延安人民的《复电》,按照党中央重印的规格式样,印发给延安县1300个生产队,要求全县各社队务必贯彻执行。这是一次重新贯彻《复电》精神、激发延安全县人民凝心聚力,大干快上的动员会、鼓劲会。延安县由此吹响了大搞经济建设的号角,迎来了“文革”动乱后的第一次工作转折。

(一)制定总体规划,稳步实施

为实现“三变五翻”的奋斗目标,中共延安县委和县革委会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全县贯彻《复电》精神、学大寨、展开农田基本建设,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规划:南五社主要搞水利化、园田化;东川蟠龙川川道地区,以治川为主,采取截湾取直、平整土地的办法,尽量扩大现有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拐沟地区本着一水二坝三梯田的原则,因地制宜进行治理。延安县由此掀起了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山上修梯田、沟里打淤地坝、川台地大平大整。各公社都组建了农田基建专业队,坚持常年治理。各社队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田基建大会战,零星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全县掀起了治山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

(二)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

在贯彻《复电》精神、农业学大寨,实现“三变五翻”目标的工作规划中,县委和县革命委员会结合延安县实际,制订出了“先易后难、先抓两片带中间”的工作思路。全县24个公社,分为4个片区。首先实现南北开花典型带动。

县委书记张史杰蹲点李渠公社周家湾大队,抓东四社,并统筹指挥全县的工作。县委副书记李凡一蹲点南泥湾公社三台庄大队,并全面负责抓南五社的工作。根据延安县南川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特点,南川片要成为提前一年实现翻番的样板。县委选调精兵强将,加强组织领导,率先在这里实施“三变五翻”的决战。

李凡一是县委派驻南川蹲点的县级领导,她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延安县在南川贯彻《复电》精神的成效,也是南川能否尽快实现“三变五翻”的关键

这位在群众眼中“讲话好听”的“女县长”,以自己朴素的革命情怀,自觉践行了党的优良作风。她翻山越岭,深入偏远社队,卷起裤腿,扑下身子,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利用各种场合宣讲《复电》精神和“三变五翻”的蓝图,无数个日日夜夜,李凡一这位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的县级领导,在南川的农田里,在农民社员的炕头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女社员们打破传统观念,积极投身于贯彻《复电》精神和实现“三变五翻”的建设热潮中。

在贯彻《复电》精神、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以科学种田为主线的翻番战役在南川打响后,李凡一和南川工作组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抓了两件事:一是抓典型带动,二是抓评比检查。

为抓好典型带动,李凡一领导的南川工作组和省委前书记霍士廉领导的陕北工作组,采用干部分片蹲点的办法,专人负责,一抓到底。

南五社有18个较大的川、塬大队,陕北工作组蹲4个大队,县工作组包抓6个大队,其他队由公社干部蹲点。其中霍士廉蹲点麻洞川的曲里大队,李凡一蹲点南泥湾三台庄大队,县商业系统女干部李玉莲蹲点有上千人口的临镇公社临镇大队。

省、县、社三级工作组在南川全面进驻。他们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田间还是农民的炕头,都有他们与社员群众或挥汗如雨、或促膝谈心的身影。

他们给广大社员群众们宣讲毛主席给延安人民的《复电》和周总理的指示;他们倾听群众呼声,整顿领导班子,结合实际制订“翻番”计划;使典型带动、普遍示范的热潮很快在南川形成。学大寨铁姑娘队、男青年突击队在这场“翻番”热潮中纷纷涌现,其中尤以李玉莲领导的临镇大队的铁姑娘队挑灯夜战的场景最为感人,一时成为南川乃至整个延安县广为流传的佳话。

官庄公社吴太塬大队是公社抓的重点。之前,这里年年玉米抽穗时遭遇大旱。工作组蹲点后,学习大寨搞土地深翻的经验,秋后发动社员白天大干,晚上挑灯夜战,一个劳力一把锹、一盏油灯,在地里铺上一层肥料、深翻一尺,把肥料和熟土翻到底层。这样,地表的生土经过一冬后就风化成熟,既改良了土壤又能保墒。第二年伏天大旱时,玉米长势喜人,秋收亩产达到800公斤。吴太塬因此成为南川抗旱增产的典型,延安地区随后组织各县领导前来参观、取经。

经过不断的艰苦努力,李凡一和她的南川工作组总结出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的18例典型经验,并通过陕北工作组,报送中央和时刻关心延安建设的周总理。周总理讲:“这就是大寨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

(三)树红旗立标杆,典型带动

延安县学大寨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卓有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学大寨的先进社队,县委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树起了学大寨运动的“十面红旗”以推动全县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

1973年11月,由陕西省革委会编写了一本小册子,介绍延安县大干快变的10个先进典型,题目叫“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在全省范围内广为发行。这大干快变的10个先进典型是:

1.青化砭公社曹咀大队:农业学大寨,大变靠路线

2.官庄公社吴太原大队:大批促大干,人变、地变、产量变;

3.李家渠公社杨山大队:发扬延安精神,为革命种田,对国家作出新贡献;

4.甘谷驿公社下财沟大队:出大力流大汗,改变面貌迈出新步伐;

5.甘谷驿公社刘家沟大队: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大批促大干,三年三大步;

6.临镇公社新民大队:大干一年大变化,说明“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7.碾庄公社王家沟大队:发扬“模范六乡”的光荣传统,面貌变了样;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兴修水利工程

8.蟠龙公社张山圪台大队:干部带头,苦干实干;

9.李渠公社高峁湾大队:科学种田,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10.姚店公社杨家砭大队:这个队有个好领班,积极带领农民学大寨。(www.daowen.com)

这些先进社队的涌现,为延安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树立了榜样。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回到阔别26年的延安,了解到延安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仍未能摆脱贫困的局面,十分感慨地向延安的地、县领导同志重提“三变五翻”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坚定了延安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实现周总理殷切期望的信心。开始注重在改善土地条件、改变耕作技术上下功夫,以提高粮食产量。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针对农业生产存在的“薄、旱、粗”问题(即广种薄收、干旱少雨、粗放经营),延安县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攻关,总结出了“山地水平沟种植法”“川地垄沟种植法”等综合配套的耕作技术。经在农村多点示范,山地水平沟谷子亩产可达四、五百斤,川地垄沟玉米亩产超过一千斤,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为切实有效地推广“两法”种田,县委和县革委会做了大量的组织、保障工作:在全县三干会上,举办专题讲座,安排科技人员推广“两法”耕作技术。拿出专项资金,购置农业机械数千台件,又落实农药化肥、种子的供应问题。拿出招工指标,从优秀农民技术员中招收了一批农技干部,充实到各公社农技站,为“两法”种田提供技术支撑。为每个下乡的农技干部配备一辆自行车,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技术人员在农田基建工地搞测绘

县委积极的科技推广给农业生产带来显著成效。县委书记张史杰带队蹲点的周家湾大队,在延惠渠灌区的中游,有333500平方米阳川水地。张史杰带领周家湾大队的蹲点干部,积极组织社员重新平整多年来小平大不平的水地,又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科学施用肥料,川地实行垄沟种植,山地实行水平沟种植。1974年秋季,周家湾大队的粮食总产,由以前的20万公斤猛升到45万公斤,第三年又上升到70万公斤,成为延惠渠灌区内产量最高的队。县委及时在全县大力推广周家湾大队“两法”种田的经验,大搞科学种田活动。到1975年,延惠渠灌区的5个公社10005000平方米水浇地,平均亩产跨过了“长江”(800公斤),成为当时陕西省全省中型灌区内的高产典型。延安县全县的粮食总产也冲出了多年的徘徊,突破了亿斤大关。一举实现周总理期待的翻番目标,也由此迎来了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会议在延安的召开。会后,全国许多省市还组团到延安参观考察。

(四)改河造田,增强农业生产后劲

在延安县东川周家湾蹲点的县委书记张史杰在县委常委会上,提出:延河川道上的各个公社,应将治理延河川河道作为贯彻“复电”精神和农业学大寨的主攻方向,逐步治理,将延河的河道取直,做到阳川种地,背川走水,遏制延河川道土地大面积沙化,增加川道水地面积,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

县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县抽调劳力,由县委书记张史杰亲自挂帅,成立延河改道指挥部。先把周家湾的河道“截弯取直、引洪淤地”作为试点,然后逐年推行,用三至五年时间完成总体改造规划。

1973年11月,张史杰率领全县各公社抽调的1000多名民工,自带口粮、工具在周家湾至姚店的延河滩上安营扎寨,开始了治理延河的第一期工程。

延河改道一期工程仅用了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大堤合龙。同时,在周家湾延河的边上,筑起了一条长3华里、高8米、宽3.5米的拦洪石坝,取得了淤地200100平方米的可喜成绩。

一期工程完工后,一鼓作气,又开始了从周家湾到姚店镇长达10华里的二期改河工程。二期工程战线长、筑堤高、土石方用量更大,施工机械化程度低,工程异常艰巨。经过一年苦战,这段堤高9米、堤宽10米,造地千亩的改河工程顺利完成。堤上形成了一条平坦而宽阔的公路。与此同时,县委本着“谁出力谁受益”的原则,动员沿堤社队及姚店中学师生平整堤内土地,栽植路旁行道树,做到堤成、地平、树成行。

1975年冬天,在二期改河工程进行的同时,市委(1975年8月延安县市合并)又动员地、市机关干部职工、城市居民参加劳动,开工了从柳林公社柳树巷大队到高坡大队6华里的南河筑堤平地治理工程,到1976年2月,完成了修提1000米和堤内土地平整的任务。

从1973年到1977年,张史杰和延安县委(后改为延安市)一班人,没有向中央、省、地要一分钱,靠延安县人民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改河修堤30华里,保田10005000平方米,造地近3335000平方米,为当时的“三变五翻”乃至后来延安长远的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河改道工程大会战

(五)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

1970年,带着贯彻《复电》精神、学大寨的决心和实现“三变五翻”的使命,县革委会率先在延安县北部的蟠龙公社,发动干部群众,开始实施“三渠九塘千亩地”的水利建设工程。

石沟渠是蟠龙公社在1964年修建的一条灌溉渠,但由于当初设计方面的缺陷,这条渠一直没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1970年,在贯彻《复电》精神和“三变五翻”目标的引领下,张史杰等延安县革委会一班人,本着先易后难、树立榜样的原则,首先将石沟渠的恢复作为延安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突破口。发动社员重新加高坝堤,然后清淤蓄水,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便使石沟渠恢复了通水功能,把蟠龙公社张山圪台大队的333500平方米川地变成了水浇田。同时,组织了农田基建大会战,在蟠龙镇周围新挖了9个蓄水塘,解决了600300平方米土地的灌溉问题。

为推广蟠龙公社的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延安县革委会及时在蟠龙公社召开了现场会,全县各社、队组织干部到蟠龙公社参观,以此推动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更加深入地开展。

在延安县北部公社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东川、南川,农田水利建设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一时间,社社有工程,村村修农田,平整土地、修渠筑堤在全县村村社社全面铺开,形势喜人,效果十分可观。

延安县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

这一年夏末,新华社记者郭超人来延安县调查、了解到延安县贯彻落实《复电》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情况后,回京即写了一篇3000字的长篇通讯,报道延安县在《复电》精神的鼓舞下,为实现“三变五翻”目标,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感人事迹。

1973年,为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对延安县农业生产的危害,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尽早实现周总理对延安“三变五翻”的期待。延安县委决定,应结合延安县实际,首先将发展水浇地作为农业学大寨的主攻方向,并由此为延安县农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发展水浇地,首先要解决的是水源问题。1973年春季,县委主要领导带领县革委会生产组的技术人员,对南川及延安北部的五羊川、雷鼓川、丰富川的水资源进行了详实勘察。计划用3—5年时间,通过打坝蓄水的方式,解决这几道川的土地灌溉问题,以永远结束南部五个公社、北部八个公社靠天吃饭的历史

原先,延安县南川的五个公社10005000平方米川地,没有一分水浇地。1973年县委抽调全县5000多名民工,率先在南泥湾川老虎沟摆开了打坝蓄水的战场。经过半年时间的艰苦奋战,南泥湾川老虎沟原1958年打的“金星水库”扩容工程完成,延安县人民取得了兴修水利的首战胜利,故将水库重新命名为“胜利水库”。

该水库大坝在原基础上加高15米,加宽10米,库容增至一亿立方米。接着,又从水库到官庄公社新修了7条灌渠。这一扩容工程,使南川15000亩川地全部变为水浇地。

这一年,县委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排除极“左”干扰,仍然在年底完成了蟠龙孙台水库的建设工程,在大坝上游的山上营造了200100平方米用材林。孙台水库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下游土地的灌溉问题,结束了这里老百姓靠天吃饭的历史。时至今日,孙台水库成了蟠龙、青化砭、姚店一条川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及居民饮用水源地,雨季蓄洪,旱季灌溉,造福了当地群众,惠及于子孙后代。

与此同时,延安县委一班人,排除方方面面的阻力和干扰,又修复了“大跃进”时修的中青渠、贯屯渠,并将延惠渠修复延长了30华里,第一次实现了灌渠延伸到甘谷驿公社西沟门的目标,扩大了灌溉面积。

从1970年8月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到1973年年底,延安县的水浇地面积,比以前增加了6670000平方米,极大地缓解了干旱对延安县农业生产的制约,为后续的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