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光复后,延安县境内的灾情非常严重,县委和县政府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主要原因:一是1947年蒋胡匪军进犯延安时,正值春耕时节,人民群众为躲避兵灾,根本无法耕种,夏收的小麦,要么被国民党军队焚毁,要么因无人收割而糟蹋,所以1947年夏秋几乎颗粒无收;二是延安人民前些年积攒下的余粮,也被国民党匪兵搜掠一空,有一点老“家底”全部被国民党反动派糟蹋得荡然无存;三是在赶走蒋胡匪军后,周边县的灾民很多都逃亡到延安县境内,更使延安县的灾情雪上加霜。据当时统计,流入延安县的难民有2942户,将近有万人之多,约占延安县总人口的1/4,延安县不但要对本县的受灾群众进行救助,而且要妥善安置救济这些外来的难民,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中共延安县委和县政府,按照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指示,千方百计救助受灾群众度过饥荒,想方设法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一是发放救灾粮。延安县通过积极协调争取,从山西调回数十万斤粮食,分发救济给灾民难民,以济一时之急,使受灾群众不因饥寒交迫铤而走险,引发社会动乱。
二是帮助群众展开生产自救。延安县结合土地改革和土登评产工作,调剂出一部分土地,并将大生产运动中军队和机关单位耕种的国有土地,划拨出6670000平方米,无偿供灾民难民耕种。
三是发放救灾贷款。延安县委和县政府筹集资金4340万元,借贷给受灾群众,并动员群众互帮互助,调剂籽种农具,并从关中地区购回犁铧2000多叶,头、锄头、镰刀数千把,还从洛川、志丹、吴起等县购回生猪、羊子等牲畜数千头(只),以贷款的形式赊销给群众,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开展自救。
四是建立互助合作组织。面对如此重大的天灾人祸,只靠个体的单门独户,就显得势单力薄、无能为力。延安县委和县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积极动员和号召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建立各种各样的互助合作组织,以集体的力量战胜灾荒。当时,在延安县建立了5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①集体生产合作社。就是把劳力、畜力、肥料、籽种、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定价作股,有了收成之后按股分红;②建立合作义仓。就是将合股生产的剩余粮食不全部分完,留下的部分,或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准备金,或借贷给急需的农户,或用以办公益事业;③组织变工队。就是根据各人的劳动技能和专长,各取所需、各显其能,相互变工交换,共同发展生产;④组织扎工队。就是把个体单干的劳力集中起来,共同参加某一项生产劳动,薪资先由有资金的农户垫付,有了收益之后再按劳力和资金公平分配;⑤建立专业合作社。就是有些农户会纺纱但不会织布,而有些则会织布不会纺纱,这样就组成纺织合作社;还有的人有赶牲灵、搞贩运的特长,但不善于谈生意、搞交易;有的则反之,这样就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双方的专长,成立运输交易合作社。(www.daowen.com)
合作社的建立,对延安县当时的救灾救济、发展工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突出的是蟠龙合作社和南区合作社。
蟠龙合作社以“三条扁担”起家,他们在合作社主任孙鸿鸣的带领下,挑起货担送货下乡,给群众送去了急需的生产、生活用品,并将群众家里的废铜烂铁、捡到的子弹壳、以及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全部收购回来,销售给国家有关部门。与此同时,他们将经营销售的利润,除按股金分红发放之外,把集体提留部分,作为信贷资金,优先给农业合作社借贷,帮助合作社购买耕牛农具发展生产,并与农业合作社建立供销回购合作关系,资助杜家山合作社买回耕牛8头,给纺织合作社贷款调回棉花3900公斤,发放纺车140架,组织900多名妇女纺纱织布5000多丈,调换成粮食和农具,又组织农民挖煤240多吨,熬硝4400公斤,全部外销,购回小麦114.6公斤,全部用于救灾和发展生产。为了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方便群众就近交易,蟠龙合作社建立了张坪、下白坪、贯屯等分店,使合作社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很快。1952年前三个季度,合作社商品销售总额为20506元,给农民供应土布计1790丈,各色机织布3032丈,棉花1370公斤,铁铧284叶,同时还收购各种废铜烂铁7500公斤。使合作社在服务农业生产中滚动发展,经营效益十分可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拿出部分利润,办起了保健药社、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给蟠龙小学捐赠课本文具等,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蟠龙合作社“三条扁担”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誉满桑梓。后来发展扩大为蟠龙供销社,老主任孙鸿鸣曾当选为全国供销联社执行委员,蟠龙供销社成为全国供销系统的一面旗帜。
南区合作社发扬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先后组织了运输合作社、纺织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农具制作合作社等,广泛吸纳股金,扩大经营规模,组织调运回粮食数百石、农具上千件、牛马骡驴数百头、以及价值数亿元的生活生产用品,对救济灾民、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延安县委和县政府在救灾救济和恢复国民经济中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发动群众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特别是在毛主席《复电》的鼓舞下,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发展生产,努力恢复国民经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到1952年底已完全战胜了饥荒,国民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