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巧斗强敌,坚壁清野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巧斗强敌,坚壁清野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政号召边区军民坚壁清野、严阵以待,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延安军民坚壁清野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为此,我军决定暂时撤离延安,留空城一座。在部队驻地,干部和战士帮助农民疏散转移和坚壁清野,把带不走的东西都坚壁起来,坚决要把敌人困死饿死在延安。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巧斗强敌,坚壁清野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后,各解放区军民为了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奋起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军事进攻。延安及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国民党反动派在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之后,又对东北、山东解放区及陕甘宁边区进行重点进攻。为此,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党政号召边区军民坚壁清野、严阵以待,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1946年11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给各专员、县(市)长发出了《关于坚壁清野的指示信(秘密)》(指字第8号)。指出:“近年来边区发展生产建设,人民财富大大增加。尤以今年不少地区喜获丰收,民间存粮甚多,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对于一切物资粮食若不注意保藏,致为敌人利用,就会给我们自己造成很大的不利。”“一定要雷厉风行地做好坚壁清野工作,把一切可资敌人利用的物资工具,特别是粮食,及早选择不易为敌人发现或到达的隐密地点(如山沟、崖窑、地窖等)分散埋藏起来。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尽量采用当地在旧社会时代防备匪乱的有效办法,和敌后解放区坚壁清野的良好经验,坚决不让进犯者抢到一颗粮食,一点任何有用的东西。特别应注意的是,在敌人进犯地区,必须在敌人侵入之前将所有水井填塞,将所有碾磨埋藏,将所有带不走或来不及掩埋的东西(如锅、盆、碗、盏、水缸、菜瓮等)全部加以毁坏,务使冒险侵入的敌人饥不得食,渴不得饮,无地立足,无处安身。”

延安军民坚壁清野(www.daowen.com)

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为此,我军决定暂时撤离延安,留空城一座。延安县、市、南泥湾垦区立即动员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紧张地投入到疏散转移、坚壁清野中。1946年冬季,延安先将学校、妇幼机关向河东疏散。粮食向山上沟里转移埋藏。由于农村普遍达到“耕二余一”,当年粮食丰收,每户存粮几千斤,有的存上万斤,可现在要一口袋一口袋地往山上运、向沟里藏,就很艰难了。搬运粮食的人们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实在搬不动时,大家想出办法,就地挖地窖,埋藏在地窖里,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谷草、糜草等杂物伪装起来,一窖一窖地掩埋起来,不被敌人发现。县、市、垦区战前首先协助中央和边区机关、学校、医院疏散撤离,然后组织市民疏散撤离。每天下午4时,防空警报解除,毛驴、驮骡、牛车、马队、疏散群众在延安南北大街上络绎不绝、井然有序,开始向延安西北和东北方向的深山区域疏散。当时规定,凡是转移不走的都要坚壁起来,东西南北20里范围内,把碾、磨都要就地埋藏起来。在近郊和公路两旁的农村,农民群众也牵着毛驴、挑着担子,有秩序、有组织地转移,他们把生产工具、粮食和全部家当,锅碗瓢盆都带走,带不走的就地埋藏起来,有的把粮食、灶具、衣物都埋藏在崖窑或地下,不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一件能用的东西,对来不及埋藏的粮食一律毁掉。当时在南泥湾垦区胡屯粮库有三个大土窑堆满小米,是抗战时期固临县、南泥湾垦区的人民群众用辛勤劳动的汗水生产的,是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上缴的抗日救国公粮。但是这个粮站很有名气,由于时间太紧,粮食又多,来不及向山上和沟里埋藏,就地掩埋后国民党军队也很容易找到。垦区领导决定:立即全部烧掉,尽管可惜,但也不能留给敌人。在部队驻地,干部和战士帮助农民疏散转移和坚壁清野,把带不走的东西都坚壁起来,坚决要把敌人困死饿死在延安。

由于战前疏散转移和坚壁清野工作做得好,胡宗南军队侵占延安后,找不到吃的,像饿狼般到处挖地窖找粮食,饿得心慌气短,惶惶不可终日,这也是致使胡宗南在陕北战场彻底失败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