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中央红军到陕北的迎接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中央红军到陕北的迎接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征途中,险象环生,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数次面临灭顶之灾。血战湘江之后,中央红军由86000之众,锐减至3万多人。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冲破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毛主席率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陕北保安县吴起镇,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时,已是深秋时节,人们早晚要穿棉衣才行。

从1930年12月至1933年3月,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发动了四次反革命“围剿”,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和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指引下,经过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中央苏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彻底粉碎了“围剿”,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在1933年9月,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又调兵遣将,部署实施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当时,由于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窃取了党中央的领导权,他们排挤毛主席,否定毛主席正确的军事路线,生搬硬套俄国的那一套“经验”,使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主观与客观相分裂,采取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撤退时的逃跑主义,使中央苏区越打越小,红军越打越少,导致了历时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迫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对中国革命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使党在白区的组织和力量几乎损失殆尽,中央苏区和南方革命根据地全部丢失。损失不可谓不惨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长征途中,险象环生,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数次面临灭顶之灾。血战湘江之后,中央红军由86000之众,锐减至3万多人。在多次事关中央和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是毛主席力排众议,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转危为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随后,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正确指挥下,中央红军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师。但随即又展开了同张国焘右倾逃跑主义路线、阴谋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斗争。

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冲破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毛主席率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陕北保安县吴起镇,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www.daowen.com)

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唯一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她的存在,给长途远征、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落脚点,提供了一个喘息休整的根据地,提供了一个养精蓄锐、东山再起的大本营。

陕甘边地区,自古以来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但陕甘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像迎接久违的亲人一样,把最好的窑洞腾出来,把最可口的饭菜端出来,把土炕烧得暖烘烘,米酒滚得热腾腾,油糕炸得香喷喷,迎接款待自己的子弟兵。特别是毛主席果断决策,纠正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错误肃反,更是得民心,顺民意,赢得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西北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感恩戴德,竭尽全力拥护和支持中央红军,拥戴和称颂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时,已是深秋时节,人们早晚要穿棉衣才行。但大多数中央红军指战员,依然是身着单衣,脚穿草鞋,而且多有伤病在身,根据地人民见此情景,心痛不已。他们积极踊跃、想方设法筹集粮食、布匹、棉花、皮草,赶制服装鞋袜,送给中央红军。定边县苏维埃政府,组织了100多名赤卫队员,征调300多头牲口,在5天之内向中央红军运送粮食4万公斤;赤安县六区3个乡苏维埃政府,向中央红军送猪羊300多头(只),保安县苏维埃政府,送给中央红军羊子300只,并筹集了大批的土织布、洋布等,同时还筹集了羊绒羊毛2250公斤,组织动员了100多名毡匠,纺织缝制毛绒被服,送给中央红军。当时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号召根据地人民群众,生猪20公斤以上者,全部宰杀,粮食除过籽种口粮以外者,全部征调支援中央红军,陕北省筹粮970石[1],做军鞋8486双,军装数千套。红十五军团每个连队抽出机枪三挺,其他枪支弹药若干支援中央红军,并无偿支援党中央法币1万元,大洋5000多圆,并将劳山战役中俘获的数千士兵,全部调拨充实给中央红军。

西北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给予了中央红军以无私的援助,使这支身经百战的钢铁劲旅如虎添翼,战斗力爆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