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清涧起义的胜败与教训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清涧起义的胜败与教训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7年10月,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共产党员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以驻扎在清涧县城,李象九、谢子长为军事主官的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第十一旅第三营为骨干,联络其他几个连队倾向革命的官兵千余人,在清涧县城发动起义。1927年10月12日,起义的战斗打响,起义军全歼城内敌军,迅速攻占了全城,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但起义部队领导意见分歧,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犯了兵家之大忌。

宝塔区革命老区发展史:清涧起义的胜败与教训

1927年10月,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共产党员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明善等,以驻扎在清涧县城,李象九、谢子长为军事主官的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第十一旅第三营为骨干,联络其他几个连队倾向革命的官兵千余人,在清涧县城发动起义。

1927年10月12日,起义的战斗打响,起义军全歼城内敌军,迅速攻占了全城,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0月12日下午,起义军在李象九、谢子长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南下奔袭,在当地党组织的策应配合下,连克延川、延长、宜川3座县城,起义部队已发展壮大为拥有1700多人枪的队伍,规模和战斗力都较为可观。但就在此时,起义部队领导人之间,就部队是南下北上,抑或是就地坚持斗争,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多次议而不决,举棋不定,从而错失了机动作战、主动出击之良机,遭到了国民党延安驻军高双城八十六师的围攻,不得已转移到韩城,采取“借水养鱼”之策略,暂归杨虎城部王保民师所辖,唐澍去西安向省委汇报请求指示。

同年11月中旬,唐澍与闫揆要来到韩城,带回的省委指示是:将起义部队拉回群众基础较好的陕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于是以谢子长为营长的180多人,举行了二次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由唐澍、谢子长任正副总指挥,闫揆要为参谋长,并以唐澍、谢子长、闫揆要、白明善、李象九为成员,组成陕北军事委员会。(www.daowen.com)

起义军在北返途中,先是攻占宜川县城受挫,后又沿途遭到国民党军和反动地主民团的堵截袭击,频频受损。当起义部队转战到肤施(延安)、安定(子长)两县交界的蟠龙、下坪一带时,中共延安地委下辖的蟠龙特支领导人刘明金等同志,给予起义部队大力的援助。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救治伤员,资助衣物,竭尽全力,帮助起义部队渡过难关。但由于敌我兵力悬殊,在转战延安、延川、安定、安塞、保安等数县后,损失惨重,只得化整为零,就地分散隐藏,等待时机。起义遂告失败。

清涧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是:第一,起义没有旗帜鲜明地打出工农革命的红旗,党只是想掌控这支武装力量,没有在思想认识上解决为什么要掌控这支武装力量,掌控这支武装力量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只局限于旧时的“兵变”,对起义成功后要干什么、在哪里立足、发展等问题,没有长谋远虑;第二,起义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没有和农民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与斗地主、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和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与建立根据地的斗争结合起来,使起义部队没有得到广大劳苦大众的拥护和广泛支持,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第三,当攻占宜川县城,起义部队拥有1700多人枪之时,应当机立断,迅速决策,或北上群众基础较好的安定、清涧,或南下进入地形有利的黄龙山区,都是较好的选项。但起义部队领导意见分歧,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犯了兵家之大忌。虽然这次起义因经验不足、敌强我弱而失败了,但是,它勇敢地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播洒了革命火种,振奋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反抗斗争的精神意志,为后来西北地区我党领导武装斗争,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