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静宁酬赛与迎春赛会的历史盛况

静宁酬赛与迎春赛会的历史盛况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酬赛,或称酬神赛社,是旧时民间歌舞竞技、祭祀酬神的节庆活动。新春伊始,最大规模的群众游艺活动是“迎春”盛会。据老辈人讲,光绪到民初,静宁的迎春赛会最为兴盛。迎春活动举行两天,立春前一天主题为“迎春牛”,立春当日为“打春牛”。州官例行抛撒麻钱,以示奖劝农耕,溥施德政。祈雨之前,四门出示布告,肉架子贴封,禁宰禁屠。

静宁酬赛与迎春赛会的历史盛况

酬赛,或称酬神赛社,是旧时民间歌舞竞技、祭祀酬神的节庆活动。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绵延数千年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造就了民族特有的农耕文化和集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农业文明。当原始农业萌芽时,人们便对衣食来源的黄土地产生了敬畏。大地之精灵,被尊为“社神”,受到顶礼和膜拜,和对其他神祇(如龙君、八蜡神等等)的祭祀活动一起,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酬神与娱乐兼具的民俗风情。

新春伊始,最大规模的群众游艺活动是“迎春”盛会。据老辈人讲,光绪到民初,静宁的迎春赛会最为兴盛。这一阶段,同治战乱的创伤基本愈合,风调雨顺的年份居多,社会生产力得到明显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盛世光景,为群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其次,每年“立春”日不在腊月下旬,便在正月上旬,这是最为农闲的一段时光,人们或趁赶集办年货凑凑热闹,或借串亲访友之机一饱眼福,故这时人气最旺,动辄人山人海、接踵摩肩。迎春活动举行两天,立春前一天主题为“迎春牛”,立春当日为“打春牛”。早在腊月前,朝廷的钦天监就根据天文历算,推测出下年的“气象预报”,并由此得出各种作物宜种程度资料,颁发各地州县。地方据以制作春牛和主管农事的“芒神”。春牛以竹篾秸秆为勒筋,表面糊纸,染上代表农作物品类的红黄黑白等色,丰收作物的颜色色块最大,以此类推。迎春日清早,静宁知州穿戴朝服,乘坐官轿,带领各属官吏,列全副仪仗,执万民伞、德政牌,浩浩荡荡,朝东郭停放春牛的“八蜡(蜡音zhà,静宁人读zà)祠”直奔而去。到得春牛前,官吏们俯伏地上,一跪三叩首,焚香点烛,恭迎二神,抬之周游州城主要街道一圈,沿途百姓燃放爆竹,欢呼之声不绝于耳。衙门口张灯结彩,将春牛、芒神供于州署大衙正堂台上。立春之日,各官又朝服穿戴,重行祭礼。祭礼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披红簪花的“春官”。春官的扮演者须口齿伶俐、声音洪亮者担任。祭礼时随着锣鼓节点朗诵祭词,唱得好了,事毕自会得到州牧的奖赏。祷文读完,各官手执丝鞭打牛,牛腹中预置的五谷粮食纷纷落地,象征五谷丰登,百姓蜂拥而上,一抢而光,喜沾吉庆。州官例行抛撒麻钱,以示奖劝农耕,溥施德政。接下来,应邀而来的三关三街的社火开始游街表演。围观群众,无论老少,不分妇男,一律插戴一枝绢绸剪制的“春花”,祈许一年吉祥安康,诸事如意。花海人潮,此起彼伏,少者含哺而熙,老者鼓腹而歌,一派盛世光景。“戴春花”的古老习俗,大约经“民九地震”“十八年大饥”而消亡,连一丝半缕美好的记忆也随风飘散,可悲也夫。

另一声势浩大的公众活动,便是“祈雨”。唐李约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便是由此而发。静宁自古干旱少雨,每年谷雨立夏之交,往往遭遇“卡脖”大旱,于是设立坛醮,祭天祈雨。祈雨之前,四门出示布告,肉架子贴封,禁宰禁屠。大街店铺间拉上绳子,五色牙旗中黄表大黑字:“雨旸时若”“油然作云”“甘霖沛降”等等。每家门前供设香案,摆一水缸,插着柳枝,象征观音大士施雨的玉净瓶、杨柳枝。街上香烟袅袅,一派虔诚景象。祈雨的重头戏是“城隍出巡”,清晨点“卯”毕,辰时三声炮响,隍爷起驾出庙游街巡视。这次出巡,不同于清明祭祀天地游行,兼有悲喜两重性质,因古人认为,久旱无雨是由于凡人丧失德行、导致天怒的结果,想要感动上苍,非自贱自赎、洗心革面不可。所以队前的开道者,是用钱雇来的贫穷壮年作为代众人受过的“替罪羊”。届时他划破脸皮,以血涂面,炎炎烈日下,一丝不挂,赤足奔走,发现偷窥的妇女或嬉皮笑脸者,举起手中柳耙条喝打驱赶。正规游行队伍之首,是身着素衣,头戴瓦楞帽的“阴阳”乐班。牛皮鼓、筛面锣铿锵有力,长管箫、海螺号节奏浏亮,仙乐袅袅,仿佛天人下凡。隍爷轿前,是手执金瓜银钺虎头牌的带刀护卫,步履齐整,八面威风。执事衙役头戴大红辣椒帽,身穿深黑背号衣,执“肃静、回避”金牌,打“敕封威灵侯”“静宁州城隍”两面杏黄大旗,依次行进。金脸长须的城隍“行像”,端坐大轿之内,神目若电,目不斜视。八位轿夫,节奏划一,绿呢大轿忽悠闪动,煞是好看。隍爷轿后紧跟一人,长袍马褂,只是不穿袜履,有失雅观。原来此人正是堂堂知州。老天降殃,知州大人认为首先应该“罪己”感天,以示民之父母风范,故和众人一样,头戴柳圈帽,不顾路面滚烫,赤足而行。队伍穿城而过,出西郭门,进入祭祀坛。知州大人念完“祈雨文”,躬身告退,隍爷行像被安放到大殿,午晚唱戏娱神,早间行法做醮,无片刻闲暇。大院中心,搭就一座高坛,彩旗飘飘,颇显壮观。请来的高道,自称张天师嫡传弟子,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只见他披发仗剑,时而掐诀,时而念咒,上蹿下跳,气象森严。

久旱有久雨。刚驱走旱魃,洪魔跟脚又来。发源于西吉月亮山的葫芦河,动辄发怒、发威,一场大雨过后,河水挟裹着泥沙,如中秋的钱塘江潮,排山倒海而来,激流汹涌,声震屋瓦,十几里地外都能听到,城里的孩子不顾大人的喝阻,到河边“看河大水涨”。河面上不断有树木、牲畜漂流而下,甚至有整垛的麦垛顺水漂流。胆大的少年,三五人一伙,冒险去捞。忙乱之中回头一看,大水头已漫进了自家场院,于是撇下快到手的现货,掏自家的水路要紧……面对灭顶之灾,唯一可行的,便是仿效西门豹治邺前的老办法,贿赂、取悦河神。不过向河中投送的不是童男童女,而是头上勒着红绫,身上刮得精光的猪羊。河伯倒也痛快,说退就退,午间水位已抵龙王庙门台阶,傍晚就退居河床以内。只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倒在稀泥之中,再也站立不起来……(www.daowen.com)

对付冰雹(静宁人叫它“白雨”“冷子”),可就没那么客气了。暴雨发作,往往有固定的线路。城区一带,正北、正西发的雷暴都不怕,怕的是西北角“夹河堡沟”里出来的暴雨,十有九次酿成重灾。到了夏初,城墙西北角早就安好了铁制大炮,由永福巷人“杨乍乍”专司放炮之责。晌午天空云起,杨炮手便提上装有自制火药、火捻的竹篮,疾步上城,将黑药填入炮膛,上用湿土捣实,然后火镰点燃火绳,“咚”的一声,一团光焰直冲九霄,只剩一缕青烟在空中游走。然后再装药,再放炮……对于这尊大炮,州城流传着神奇的传说,说原来的大炮有半人高,碗口粗,炮身三道钢箍,威力特大,人称“三将军”。有一次大炮响过,半空黑云中悬吊出半截龙腿,滴血不止。耆老乡约赶紧望空跪拜,龙爪方才收回。自此以后,人们把三将军换成两道箍的“二将军”。不过往往“白雨”没有打散,暴雨倾盆而泻,杨乍乍龟缩城头,任凭雨淋……

还有让人头疼的虫灾。三忠祠旁的八蜡祠,供奉着专管水旱虫灾的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八位神祇。其中“虫王刘猛将军”,据说就是南宋抗金将领刘锜的化身。可这位身经百战的刘武穆,对付得了金军坚锐拐子马,却很难对付小小毛毛虫!夏秋之交,地头出现红头黑身的毛虫。几乎一夜之间,整个山川原野成了害虫世界——麦田菜地,沟渠井畔,甚至院落锅台,都是令人作呕的黑虫,灭杀不及,徒唤奈何。有老年人甚至公开阻止:虫乃神虫,越杀越多,赶紧给虫王爷唱戏,叫他老人家快想办法吧……突然有一天,一场雷暴过后,水渠里漂浮着无数虫子的尸体,秋田麦地,竟然找不到一条活虫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