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演变:男演员与女演员的转变,演员评价与观众受欢迎程度

文化演变:男演员与女演员的转变,演员评价与观众受欢迎程度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古汉语里,“优”指男演员,“伶”是女演员。随着时代变迁,“优伶”一词逐渐被“演员”所代替。梅氏对其表演大加赞赏,并与之合影留念。将假做的张老头插于胸前,假做的张婆腿脚系于身后。解新民,净角演员,铜锤、黑头、架子花脸俱佳,嗓音浑厚,台风威严,天分较高。刘务化,小生,扮相潇洒俊美,光彩照人,倍受女观众们青睐。这段传说是否属实,姑且勿论,但从中可以看出改良秦腔与西路秦腔的差异。

文化演变:男演员与女演员的转变,演员评价与观众受欢迎程度

在古汉语里,“优”指男演员,“伶”是女演员。随着时代变迁,“优伶”一词逐渐被“演员”所代替。

静宁戏班出现,是在民国初年,先后有高界镇高堡村人所组建的“三胜班”、阳川人创办的“双胜班”。这些由地方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秦腔班社,曾吸纳过通渭的牛八牛九、庄浪的朱大朱二、“要命娃”刘黎等艺人,在静宁及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静宁县城人租用捐献给隍庙的戏箱,搭起“隍爷戏班”,更名“静乐社”,或赴乡下赶庙会,或于城内唱“卖戏”,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这种状况,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李景华等人的加盟而改观。

李景华,原籍陕西蓝田县,1910年生人。从小喜爱秦腔,幼年随父在西安二府街居住,经常出入戏院,深受熏陶。民国十年(1921)入西安易俗社二期学习。在号称“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的易俗社,在这个艺术氛围极其浓厚的摇篮里,李景华从进修国学历史文化开始,刻苦训练七八个春秋,期间受到范紫东、封至模、陈雨农、李云亭等名家指教,领悟到艺术真谛,留团演出,即以成功塑造贫生莫稽的形象而崭露头角,蜚声古城。1924年,西安辕师氏《西京梨园选秀集》介绍了当红的秦腔大腕23名,李景华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须生泰斗”刘毓中、“活周瑜”沈和中等人之列。民国二十二年(1933),随刘毓中的“新声社”来静宁献艺。民国二十三年(1934)后,随沈和中、何振中、田德年等辗转兰州武威银川等地搭班演戏。1942年到平凉参加“平乐社”,后又参与“双十”剧团(九十七师骑兵一旅的部队剧团),在平凉及华亭等地演出。1945年“双十”剧团奉命解散,李景华即约同行古吉学(丑)、李敬民(旦)、刘务化(生)、解新民(净)、苟义民(须生)、朱贵朝(小丑)、刘拯民(青衣)等人在静宁组团演出,并从武威接来家眷,定居静宁县城,度过了他艺术生涯的16个春秋。

李景华一生,主工小生,文武不挡。其最拿手的行当,首推“贫生”。李景华身形适中略瘦,面相清峻,嗓音高亢激越,天生一副“穷相”。加之他内人是个“药罐子”,家庭负担重,使他不得不在演出之外,带卖凉粉、酿皮以维持生计。常常一折唱罢,草草卸妆,赶紧到台下吆喝生意。生活不幸艺术幸,亲历的艰辛,成为他舞台艺术的滋养,以致在六月酷暑天“吕蒙正”出台,观众会觉得凉气顿生,不寒而栗。《木楠寺赶斋》中的吕蒙正,是一位精神世界负荷沉重,内心矛盾冲突不断的书生形象。他满腹经纶,却又怀才不遇;志向冲天,却讨不来半碗残羹剩菜。扭曲的心理,使他对清贫相守的贤妻也疑神疑鬼,酿成误会。李景华将生活的悲剧,用喜剧的手法处理,准确把握了吕蒙正正直与迂讷的性格特点,人物塑造相当成功,成为他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1957年9月,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来兰州演出,李景华以文艺界代表的身份赴兰观摩,并粉墨登场,主演了《吕蒙正坐窖》。梅氏对其表演大加赞赏,并与之合影留念。另一形象是《渔家乐·吃鱼》中的书生简人同。简因生计无着,上街卖书,路遇好心渔夫邬洪。邬老带他到船舱用膳,简生得以饱餐一顿。剧中的简人同和现实中的李景华本来就有共同的人生遭际,因此,他扮演的简人同拿捏到位,活灵活现。演出时,碗内预先粘了两根“鱼刺”,趁吞咽的动作噙于口内。简人同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以致鱼刺两次卡在咽喉。当演员从口中掏出长长的鱼刺时,观众先是目瞪口呆,继而击节叫好,鼓掌连连。20世纪50年代,兰州秦剧界靖正恭因“吃鱼”而蜚声金城,但内行票友公认李景华扮演“简人同”技高一筹。(www.daowen.com)

除了本行,李景华先生还不时“反串”老旦、媒旦等角色,同样脍炙人口。他演《拾玉镯》中刘媒婆,合理地处理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该到他做戏的时候把戏做足,主要人物表演时他隐身幕后,不干扰,不抢戏,不以无谓的噱头取媚观众,艺术境界非一般丑角演员所能达到。《徐州革命》中的花婆,性格火暴,疾恶如仇,惯使一把三叉,颇具现代剧中双枪老太婆的传奇色彩。该角以净装旦,鬓角两股“耳乍毛”显示其迥异常人的一面,因表演难度大,往往由李景华担当。此外,他的拿手段子还有喜剧《双明珠》中“张公背张婆”。张公、张婆系一人装扮,腰部以上扮张婆,腰部以下穿张公袍履。将假做的张老头插于胸前,假做的张婆腿脚系于身后。表演时,演员走老生台步,脸上作老旦表情,兼及假头的摇头捋须、假三寸金莲的开合颤抖等高难度动作。短短三四分钟的表演,使李景华汗流浃背,却赢得了满堂彩,观众们热烈的叫好,就是对他精益求精的艺术劳动的尊重与回报。

李景华先生的师兄师弟,虽出身不一,行当不同,但对秦腔艺术的至爱追求却是共同的。解新民,净角演员,铜锤、黑头、架子花脸俱佳,嗓音浑厚,台风威严,天分较高。苟义民,须生,其帽翅功独步艺坛,鲜有人与之比肩,以擅演“三连”(《法门寺》之赵廉、《八件衣》之杨连、《玉凤簪》之王琏)而扬名陕甘,后担任陕西高陵秦剧团团长。李敬民,工旦角,彩衫、青衣俱各臻其妙。刘务化,小生,扮相潇洒俊美,光彩照人,倍受女观众们青睐。古吉学,陕甘名丑,弟子朱贵朝得其真传,能现场串口编词。他饰演《白玉楼》中的周刚,借“打砖卖唱”,把全团演员的演艺特色都编进戏词,底下观众连声喝彩,高潮迭起。其时静宁戏班还有一位来自关中的坤角演员陈玉兰。陈氏身段姣好,嗓音韵味绵长,以一板花音二六“好一个渔家女聪明有胆”而闻名静庄隆会,她是静宁第一位靓丽登台的女艺人,一时城乡妇孺趋之若鹜,争相一睹芳容为快。

本土演员,最出名的当数须生“存存”。存存大名张明珠,静宁余湾乡人,少年时师从庄浪朱店镇朱二学艺,先学生、旦,后专攻须生,演技大进,某次庙会演出,曾连挂十二匹红,遂取艺名“十二红”。李景华到静,曾与之合演《草坡面理》,李饰岳飞,张饰兀术。按剧情,宋金两国对阵草坡,开战之前,双方主帅进行辩论,岳飞以其大中华文化,将不知书礼的蛮夷酋领驳得无以答对,取得了主动。据传存存要给李景华来个下马威,撇开剧情不顾,搬出腹内所学,前三皇后五帝,把个无思想准备的“岳帅”弄得好不难堪。这段传说是否属实,姑且勿论,但从中可以看出改良秦腔与西路秦腔的差异。改良秦腔结构严密紧凑,而甘陇秦腔结体松散,因人而异,随意性较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