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熙静宁州志:类原原委委,缕晰条分

康熙静宁州志:类原原委委,缕晰条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诸志虽见于以后纂的州志记载,但均无传本。光绪朝三十多年,休养生息,号称“中兴”,出现修志的小高潮,许多州乘县志成于此时,而静宁再一次失却良机,空留遗憾……以上县州志诸本,康熙《静宁州志》无疑是最佳的一部。阅此志者,认为“类皆原原委委,缕晰条分”。再如李早勤,县志在充分肯定其举创云萃小学功绩的同时,对其酷虐乡邻的事实亦予以揭露,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

志书,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据西北史志大家张维的《陇右方志录》记载,静宁有志,始于元代,乾隆《甘肃通志·疆域》中即引有元《德顺州志》。明正德六年(1511)知州魏县郭钺修《静宁州志》。万历二十六年(1598),知州大名刘默、清顺治十六年(1659)知州辽阳李民圣皆重修州志。以上诸志虽见于以后纂的州志记载,但均无传本。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由吴之珽编纂、知州黄廷钰修订的《静宁州志》(14卷4册),其刻本尚存。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王烜修成乾隆《静宁州志》(8卷4册),刻本铅印本留存较多。以后嘉庆道光百余年时间,国力积厚,不知因何原因,新修州志,付之阙如。咸丰同治,狼烟遍起,社会动荡,地方官吏无暇自保,何谈修志?光绪朝三十多年,休养生息,号称“中兴”,出现修志的小高潮,许多州乘县志成于此时,而静宁再一次失却良机,空留遗憾……直到民国32年(1943),静宁地方贤达受庆龙、王尔全、吴云卿等人发起编修《静宁县志》,草成官师、人物、选举、军事、艺文、杂记等6卷,终因种种原因而夭折,仅留下半部未竟稿。1984年10月,静宁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编写“新时期县志”工作起步。《静宁县志》正副主编魏柏树、王必成,顾问赵宗理、王令绪,六度春秋,三易其稿,终于告竣。自乾隆十一年(1746)“王烜志”付梓,到1993年“新县志”问世,两个半世纪的静宁历史呈现断层。《静宁县志》“历代职官表”一栏,乾隆知州王赐均后,嘉、道、咸三朝仅有张若龄、赵桂芳二人的名字,同、光以后,才又恢复了正常。其他如疆域变革、赋役兵志、官师选举等等,了无蛛丝可寻。

以上县州志诸本,康熙《静宁州志》无疑是最佳的一部。而于“万历志”“顺治志”,“康熙志”的担纲者黄廷钰毫不客气地批评“故志二刻,既皆谬戾,又复缺失,补缀无从,爰取更张”,彻底否定。黄廷钰,字二如,一字淡园,奉天(今沈阳)人。康熙五十年(1711)任,于簿书杂务之中,立书院、修州志两事为要务。黄公慧性天成,诗文俱胜,“搭档”教习吴之珽,著有《襄武人物志》,擅长记传。二人志同道合,更兼静宁才俊江锭、马腾芳诸人鼎力相助,州志告成,剞劂之资,皆出黄牧俸禄。阅此志者,认为“类皆原原委委,缕晰条分”。三十年后,王烜续成“乾隆志”。张维按,“此志依据黄志义例,颇称简要”,但同时也指出了不少瑕疵。值得注意的是,“王志”对顺治间旧志没有完全否定,而是“借以考核人物,质证事实”,态度比较公允。至于民国间修志,系由地方人士发起,既缺必要的资金,又乏坚强后盾,中道销声,势所必然。即便如此,“民国志”填补了部分历史断档,为研究静宁文史者所看重。在号称“盛世修志”的背景下,静宁县委县政府组成了强大的写作班子,倾全县之力,修成洋洋八十万言的《静宁县志》。由于科技进步,这部志书图文清晰,装帧精美,内容面面俱到,胪列齐整。难得的是,此志对一些“问题人物”,也给予一定篇幅介绍,如民国县长王汉杰的种树兴学等善举得到正面肯定。再如李早勤,县志在充分肯定其举创云萃小学功绩的同时,对其酷虐乡邻的事实亦予以揭露,秉笔直书,不“为尊者讳”。然而,现代修志有一个通病,就是结体雷同、缺乏个性,除了数字不同,其他体例构件如出一辙。

家乘即家谱,一名家牒。许多家谱族谱的开头有“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可见家谱和史志有同样性质,只不过范围小大不同而已。宗法礼俗风气甚浓的静宁,族谱家谱十分普遍。殷实之家,由本族才学出众者或聘当地名士撰写,然后出重金付梓印刷或抄录数份,分送族属。贫穷之户,新立支派,也要花钱制作“神案”,填写祖宗灵位顺序,重大节令、忌日请出,祭祀拜奠。城乡谱乘,嗣经同治、“文革”,烬余无几。近年来文教局原局长段吉昌先生矢志谱牒搜集整理,使多部残谱得以重见天日,使我们有幸一睹这些遗珍的真容。静宁现存最早的家乘,应是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的《翟氏家谱》(始修家谱有更早于此者,但存世的是后世续修本)。王氏《三槐堂》家谱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为我县唯一木板刻印家谱,文史优点外,版本价值,无谱可与之比肩。王氏当宋元间,世居州南七十里之松柏峪,明初洪武年间乃家于遵教乡耕种堡(今新店乡秦王家沟)。家谱始祖王克明至五谱纂修者王悦,约三百余年,计十代人,主要历史人物有王忠(山西河曲县令)、王续宗(河南罗山知县)、王尚贤(河南荥阳县令)、王延龄(山西介休县丞、代知县事)、王大才(四川大足县令、云南曲靖府同知)、王瓆(进士、湖广武昌府监军道)、王悦(武举、雍正御前侍卫、蒲州营副将署太原镇总兵)。谱录万历至雍正诰封七道,因子、孙功获貤封3人,荫袭1人,聘韩藩县主仪宾1人。著述《苍崖集》五卷、《芝兰斋诗》若干卷、《袜线集》若干卷或行世,或藏于家……诚如郡人马一熊《王氏五修家谱序》所言,“合一族之人,而代有贤牧,有忠节,有仁人,有义士,有老师,有宿儒,有纯臣,有名将”,冠绝一时。“三槐堂”乾隆谱之后,再无续谱之举。原谱分两册装订,分发各房保存。随着时日流逝,王氏后裔析居省内外各地,家谱丧失殆尽,仅存城川乡靳寺村一部。(www.daowen.com)

另一部撰修于1949年的《静宁刘氏家谱》,虽历史不久,但其本一改传统的表格式为记叙式,人多仿效,流行于世。作者刘思恭,静宁名师,他在“世表”前言中写道:“吾族旧谱之世表,系仿眉山苏氏谱所制。时至现代,似有采取新式表格之必要,遂改制今表,则历代父子孙曾之次序,尊卑分明;伯叔兄弟之排列,自成雁行。虽一本万叶之繁,庶可了如指掌矣。至若大宗小宗之说,已非其时,不取也。”刘谱分序、凡例、世表、世纪、世考、世传、姻戚、艺文拾遗、庆吊文抄、茔图、杂记、跋十二个部分,资料翔实,言简意赅,既不失传统,又贴近时代,立谱者辗转借鉴,推为范本。

谱载,该刘明代中叶从水洛城西北三里之刘家花沟迁徙而来,其先祖,一说是宋水洛兵马都监刘沪,一说系明初由外郡迁入陇干,编户广成里十甲,再迁至州城,遂定居通化新街。刘氏一族世无显宦,诗书传世,是其家风。卓著者有刘曰萃、刘伯匽鸟、刘觐穆、刘仿穆;近现代则有刘希曾、刘耀曾、刘宏烈、刘子安诸人。特别是第四代刘元继娶天津盐场大使江自岷之女江瑞芝,为清代陇上唯一的闺阁诗人,刻有《蝉鸣小草》一秩行世,论者以为“至性缠绵,韵成天籁”,为甘肃诗坛增色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