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范蠡与文种的悲剧命运

范蠡与文种的悲剧命运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范蠡、文种的结局不禁令人想起古人关于任用贤才的一段议论: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在历史上,有经纬万端、治国安邦才能的贤才并不少见,但像范蠡那样有远见卓识并激流勇退的贤才却属凤毛麟角。从文种献伐吴七策以及助勾践完成霸业的情况看,其才能并不在范蠡之下,但由于他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所以导致了个人生活的悲剧。对于勾践的霸业而言,范蠡、文种的隐退和身亡,实在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范蠡与文种的悲剧命运

虽然有卧薪尝胆以复兴越国这样的卓著业绩,但作为一位霸主而言,勾践还是气量狭小了些。他缺乏齐桓、晋文那样的恢宏大度。对于勾践的这个弱点,其主要助手范蠡早有觉察,他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53],所以在越军灭吴返归途中到五湖(今太湖)的时候,便向勾践辞别,说道:

“请君王您好自为之,臣就不返越了。”

“您这是何意思?”勾践感到奇怪。

“今日越国已雪会稽之耻,该是臣辞别的时候了。”范蠡寻找借口回答说。

“你必定要听我的话,返归后,我将和你平分越国。不然的话,我就不仅杀掉你,而且要诛戮你的妻儿老小!”勾践威胁地说。

“臣知道君王的意思了。自古以来,君可专制,臣也能选择个人志向。”(www.daowen.com)

范蠡不顾勾践阻拦,还是乘轻舟浮于五湖。据说,他后来从海上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靠经商致富,有巨万资财,天下称其为“陶朱公”。据《国语·越语》记载,勾践曾命良工巧匠铸造了范蠡的铜像,让越国大夫和群臣朝拜,以表示对范蠡的敬重。然而这只不过是勾践沽名钓誉的一种手段,一尊偶像是不会使勾践感到威胁的。对于没有离越而去却又使勾践担心的文种,勾践就是另外一种态度了。

在齐国的时候,范蠡曾经写信给文种,劝他早做打算。信中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54]文种见信,将信将疑,没有像范蠡那样果断地离开越国,而是称病不朝。有人在勾践面前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就派人赐剑给文种,并且说:“您过去教寡人伐吴七策,我用三策就灭掉了吴国,还有四策在您那里。请您到越国先王那里去试用这四策吧!”文种感慨万千,伏剑身亡。

范蠡、文种的结局不禁令人想起古人关于任用贤才的一段议论:

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55]

所谓“任之难”,即指对贤才的信任是很难做到的。在历史上,有经纬万端、治国安邦才能的贤才并不少见,但像范蠡那样有远见卓识并激流勇退的贤才却属凤毛麟角。从文种献伐吴七策以及助勾践完成霸业的情况看,其才能并不在范蠡之下,但由于他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所以导致了个人生活的悲剧。对于勾践的霸业而言,范蠡、文种的隐退和身亡,实在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入战国以后,越国并没有多少辉煌业绩可供称道,与此是有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