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最有影响的是晋、齐、楚、越四个大国。从公元前5世纪初期以来,晋国六卿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齐国田氏的强大势力正虎视眈眈地要攫取政权;楚国则遇到“白公之乱”的麻烦。由于国内政局不稳,所以,晋、齐、楚这三个老牌大国已无暇争夺诸侯霸权。在这种形势下崛起于东南一隅的越国就理所当然地登上了霸主宝座。关于勾践霸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曾经有这样的概括: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从勾践会盟诸侯以后“致贡于周”,周天子对他赐胙,命为“伯”的情况看,勾践和春秋时代“尊王”旗帜下的许多霸主并无多少区别。值得人们重视的是勾践“号称霸王”。
勾践是一位有两面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循规蹈矩于“尊王”旗帜下,安抚楚、宋、鲁等国,以显示“霸主”的气魄和风度;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于只为周天子所任命的诸侯之“伯”,而要进一步称为“霸王”。传世有春秋晚期越国的一件钟,其铭文谓“惟越十有九年王曰”[45],论者或谓钟铭的“王”即越王勾践。可见,当时勾践确曾以王自称。若把勾践和以后的列国之君相比较,在他身上已经有了“战国七雄”的某些影子。
吞并吴国以后,勾践积极参与中原各国事务,在诸侯间颇有影响。越灭吴以后,鲁就派大夫叔青出使越国聘问,越派大夫诸鞅到鲁报聘。鲁哀公二十四年(前471年),鲁哀公到越国访问,和勾践的太子适郢关系很好,越准备嫁女给鲁哀公而且多给土地。鲁国权臣季孙害怕鲁哀公联合越国势力以剪除三桓,便通过在越任职的太宰嚭[46]的门路送贿赂给越,才中止了这件事情。
次年,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卫出公逃亡,认为晋、齐、鲁等国皆不可靠,最后逃奔到城(今河南省滑县东)暂居,以便和越国联系,请求勾践援助。第二年,勾践派越大夫皋如、舌庸联合宋、鲁两国军队伐卫,大败卫军,卫送大量财物和城给越。(www.daowen.com)
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勾践派舌庸聘问鲁国。鲁曾侵夺邾国土地,越以霸主身份派舌庸处理鲁、邾土地纠纷,协定以骀上(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为鲁、邾土地分界处。鲁哀公不甘心受三桓控制,于这年八月逃往邾国,随后又到了越国,请求勾践的援助。这个时候,“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君皆入朝”[47],勾践确曾风光得意了好几年。
春秋晚期的人认为,楚、越、齐、晋四国开始立国时都不大,仅有方圆数百里的土地,后来通过兼并发展,形成了“四分天下而有之”[48]的局面,春秋战国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墨子也曾说楚、越、齐、晋“四国独立”[49]。这些都表明越国在春秋末年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不是偏居东南一隅的蛮夷小国,而是可以“四分天下”的泱泱大邦。古代文献里有勾践迁都于琅邪(今山东省诸城市境)的说法。《水经·潍水注》谓:“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可见迁徙越都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称霸于诸侯。越都琅邪在勾践之后历经三世,直到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9年)才迁到吴(今江苏省苏州市)[50]。在以琅邪为都城的90多年间,越国专制东方,横行江淮之间,是其势力强盛的时期。
勾践在位32年[51],于公元前465年去世。这时,距三家分晋、战国时期开始仅有十余年的时间。相传勾践去世前曾对太子说:
吾自禹之后,承允常之德,蒙天灵之佑、神祇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巍巍,自致于斯,其可不诫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52]
从这番言语看,勾践既为自己的辉煌霸业而意得志满,又为后世能否继承和巩固越国霸权而担忧,整个看来,其头脑还算是清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