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年不出号令,楚庄王灭庸使楚国声势大振

三年不出号令,楚庄王灭庸使楚国声势大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宣公十四年他派文无畏出使齐国,并令文无畏途经宋国而故意不借道以表示对宋国主权的蔑视。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4],并且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楚庄王三年不理政事之举,是相当明智的。楚庄王召集大臣商议,听从贾建议,决定不取消极退让之策,而是积极出兵,先击溃百濮的势力,又派大军伐庸。这年八月,楚庄王灭庸,不仅使楚转危为安,而且使楚国声势大振。

楚庄王似乎是一位风风火火、性格暴烈、豪放不羁的人物。鲁宣公十四年(前595年)他派文无畏出使齐国,并令文无畏途经宋国而故意不借道以表示对宋国主权的蔑视。结果,文无畏被宋杀掉。消息到楚都之时:

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履及诸庭,剑及诸门,车及之蒲疏之市,遂舍于郊,兴师围宋。

《吕氏春秋·行论》的这个记载,把楚庄王直露急躁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这里的“削”原指刀鞘,“削袂”指两手套入衣袖之中的消闲自得之状[1]。庄王闻讯即甩袖而起,顾不得穿鞋,走到庭院中随从才拿着鞋赶上,到了门口随从才赶来送上佩剑,行至叫蒲疏的市场上,御者才赶着车撵上他,当天晚上就住在郊外,以便即刻发兵,迅速出发围宋。

楚庄王性格如是,服饰亦如是。《墨子·公孟》篇说: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2]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

色彩鲜明的冠饰、宽大的赤色衣袍,不正是楚庄王性格的一种体现吗?

然而,要是只把楚庄王视为一位粗鲁的赳赳武夫,那就错了。他其实是一位粗中有细的足智多谋的人物。

古代有作为的人物,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会采取佯装无知、隐蔽才能的做法,就是所谓的韬光养晦。殷商时代,被尊为“高宗”的商王武丁继位之后,曾经“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3]。楚庄王继位时就曾有过和商王武丁类似的举动。

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4],并且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老臣伍举却偏偏去见庄王。庄王问道:

“你没有听到不许进谏的命令吗?”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于钟鼓之间,正恣意于声色,对伍举颇有不满。

“我哪里是来进谏,而是来进献隐语给君王您解闷的。”那个时候的“隐语”就是谜语。伍举以献“隐语”来引起庄王的兴趣。

“道来。”楚庄王愿意听听是什么“隐语”。

“山冈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那是什么鸟?”伍举说。

“三年——”楚庄王略一沉思,便说道,“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请您退下去吧!我已经知道您的意思了。”楚庄王也用“隐语”说出自己的志向。(www.daowen.com)

可是,过了数月,楚庄王依然如旧,并且愈益荒淫。楚大夫苏从进谏。庄王问他何以不听从不许进谏的命令,苏从的回答跟伍举不同,他不是以“隐语”讽喻,而是犯颜直谏,说道:

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5]

此时,楚庄王认为时机已到,就罢斥淫乐,听理政事。他诛杀数百人,进用数百人,任命伍举、苏从执掌国政。

楚庄王三年不理政事之举,是相当明智的。楚国公族势力非常强大,楚庄王佯装荒淫,目的是要静观时变,以待时机。庄王继位的那年,令尹子孔和将军潘崇率军讨伐群舒(今安徽省舒城县境),派公子燮和子仪留守。这两名负责留守的贵族伺机作乱,他们修筑郢都城墙,准备抵御伐舒归来的楚军,并派人前去刺杀子孔,但事情没有成功。公子燮和子仪遂挟持楚庄王逃往商密(今河南省淅川县西),途中幸得庐(今湖北省南漳县东)邑大夫庐戢梨和其辅佐叔麇救助,这才诛杀了公子燮和子仪,使楚庄王脱离险境。在这样的复杂险恶形势下,楚庄王的明智之举缓解了贵族们对他的疑虑,为其“一鸣惊人”奠定了基础。

鲁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国遇到了空前的麻烦。这年,楚地发生饥荒,戎人乘机进攻楚的西南地区,一直打到阜山(今湖北省房县南),又转而进攻楚的东南地区的訾枝(今湖北省枝江市境)。庸(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国军队联合群蛮的势力背叛楚国。麇(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国国君率领百濮(今湖北省石首市境)部落的力量在选(今湖北省枝江市境)邑集结,准备伐楚。为了对付这些叛乱和进攻,楚庄王命令将楚国北境重镇申、息的北门关闭,以备中原诸侯的乘机入侵。

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有人建议把楚国都城迁徙到阪高(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以避敌。楚庄王召集大臣商议,听从贾建议,决定不取消极退让之策,而是积极出兵,先击溃百濮的势力,又派大军伐庸。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楚庄王乘坐快速的邮传车辆赶赴前线,到达临品(今湖北省均县镇境)亲自指挥部队。他把楚军分为两队夹击庸人。群蛮见楚势力强大,遂请求和庄王会盟以表示臣服。秦、巴(今湖北省襄樊市境)两国派兵与楚会合。这年八月,楚庄王灭庸,不仅使楚转危为安,而且使楚国声势大振。楚庄王由此开始以强楚雄主的身份,涉足于春秋中期的国际政坛。

在春秋中期的诸侯争霸中,郑国处于一个微妙的地位。郑本为春秋初期的强国。郑庄公之后,郑国势力虽然衰落,但在中等国家中亦为一强。它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所以成为大国争霸首要争夺目标。在这种形势下,郑国采取灵活机动的外交策略,晋、楚双方哪边力量强就暂时依服哪方。

鲁文公十年(前617年),郑穆公曾和楚穆王会见,并陪同楚穆王田猎。鲁文公十五年(前612年)郑穆公又参加以晋为首的扈之盟。晋灵公对郑很不满意,在鲁文公十七年(前610年),的扈之盟的时候,拒不会见郑穆公。郑国执政大臣派人给晋国执政赵盾的书信中说: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6]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谓畏首畏尾,剩下的身子已经不多,所以常有畏惧之心。古人又谓鹿临死时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所以我们冒死陈言。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么小国就会恭顺;反之,则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因为急迫之时如何能从容选择?郑居大国之间,因而不得不屈从于大国的压力,这难道是我们的罪过吗?若晋不谅解,我们将无路可退,只有拼死一战。郑国的这种软中带硬的态度,对于自身安全应当说是必不可少的。

楚、晋双方由于势均力敌,皆无征服对方的实力,所以在城濮之战后多谨慎行事。一般都力求避免双方的直接冲突,其战略目标在于对中间地带国家的争夺。鲁宣公元年(前608年),宋受盟于晋。陈国因楚不参加陈共公的丧礼而恼火,也受盟于晋。这年秋天,楚庄王率军侵陈,接着又侵宋。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则联合宋、陈、卫、曹等国军队去攻打新和楚结盟的郑国,这样既可惩罚郑国,又援助了陈、宋,并且可以避免和楚直接冲突。楚庄王派贾率军救援郑国,在北林(今河南省郑州市东南)和晋军遭遇,俘获晋军将领解扬,晋军受挫后不敢和楚开战,而是采取退避态度,收军返晋,楚军亦不追赶。

纵观楚庄王继位三年以后的情况,总的来说是楚强于晋,原因在于“晋侯侈,赵宣子为政,骤谏而不入,故不竞于楚”[7]。晋执政大臣赵盾(即赵宣子)注目于晋国内部权力之争,并无意于全力和楚对抗。由于这个原因,楚的北进中原就更具咄咄逼人之势。鲁宣公二年(前607年)春天,楚庄王命郑国伐宋,大胜。这年夏天,晋联合宋、卫、陈等国军队伐郑,以示报复。楚庄王派斗椒率军救郑,驻军于郑以等待和晋军交战,晋军惧怕而归。

楚国所取得的这些进展,说明楚庄王三年之久的韬光养晦是卓有成效的,他因此而能够问鼎中原,登上霸主宝座,实践了一鸣惊人的诺言。楚庄王霸业固然离不开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为其提供的雄厚基础,但也与他个人深谋远虑的雄主品格有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