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百炼之钢:战胜艰难险阻的柔韧力量

百炼之钢:战胜艰难险阻的柔韧力量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军大败,仅子玉及早收兵,其直属部队幸免而得以不败。他这首题为《重赠卢谌》的诗作中谓: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原意是比喻自己曾是百炼之钢,是英雄有为之人,如今却成为柔弱无能的阶下囚。现在我们可以化用诗意,谓只有百炼之钢,才能韧而不脆,柔可绕指,从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经过十九年流亡生活和继位初期复杂斗争考验的晋文公,已是柔韧的百炼之钢,昔日纨绔子弟公子重耳远不能望其项背。狐偃认为柔可克刚。

百炼之钢:战胜艰难险阻的柔韧力量

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夏天,晋军和楚军在城濮(今河南省范县南)附近的莘北地区对阵。

春秋时期的战争,双方都分为左、中、右三军,即以战车为主的三个方阵,双方的中军相对,己方的左军和对方的右军相对,右军和对方的左军相对。城濮之战时的晋、楚双方就是这样对阵的。关于战斗情况,说来并不复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

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这简短的150余字所记载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城濮之战的全部过程。楚国的中军主将——令尹子玉率领着楚国若敖氏的六卒人马,他骄横地说今天一定没有晋国了,认为楚军的胜利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晋下军副将胥臣把马蒙上虎皮以吓唬敌人,他率军先攻击列入楚国右军的陈、蔡军队,这两国军队本无斗志,一触即溃,使子上率领的楚右军失败。晋上军将领狐毛派出两队前军击退楚右军。晋下军将领栾枝让车子拖着些柴枝以扬起尘土而假装逃走,楚左军见右军已败,急于扭转局势,便驱车追赶。原轸、郤溱率领晋国中军公族的精锐拦腰袭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子西率领的楚左军。楚军大败,仅子玉及早收兵,其直属部队幸免而得以不败。

城濮之战的时候,虽然宋成公、齐国的国归父和崔夭、秦国的小子慭也各自率领些部队到了城濮,但只是对晋军的声援,并未实际参加战斗。打败楚、陈、蔡三国联军的只是晋军以七百乘战车为主的兵力。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主要原因在于晋文公善于用人,指挥得当。

晋朝诗人刘琨被囚禁时曾写诗赠给僚属卢谌,自叹抱负无成,以激励卢谌完成救国使命。他这首题为《重赠卢谌》的诗作中谓: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原意是比喻自己曾是百炼之钢,是英雄有为之人,如今却成为柔弱无能的阶下囚。现在我们可以化用诗意,谓只有百炼之钢,才能韧而不脆,柔可绕指,从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经过十九年流亡生活和继位初期复杂斗争考验的晋文公,已是柔韧的百炼之钢,昔日纨绔子弟公子重耳远不能望其项背。

晋文公采纳狐偃之谋,于鲁僖公二十八年春天向卫借道而伐曹。卫不借道,晋军便绕道渡过黄河而侵曹伐卫。因曹君曾对流亡中的晋文公无礼,所以侵曹是有理由的,而伐卫则无借口。晋文公不急于立即和卫冲突,而是先退让一步,卫拒不借道便失礼于晋,所以晋伐卫就成了名正言顺的事情。

晋文公先攻取卫国的五鹿(今河南省濮阳市南),然后和新继位的齐昭公在敛盂(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南)会盟。以后他并不忙于去攻打卫国都城,而是静观卫国内部变化。卫成公曾请求参加敛盂之盟,被晋拒绝。晋文公实欲借卫国内部势力来教训卫成公。果然,卫国国人不同意卫成公投靠楚国,便将其赶出国都。晋文公不费多大力气就使卫国顺服。楚出兵救卫,失败而归。

鲁僖公原投靠楚国,并因为卫是楚之姻亲而派公子买戍守卫国。后见晋势强大而惧怕,便将公子买杀掉而取悦于晋,并向楚人解释说公子买没有完成戍守任务。此时的鲁虽然首鼠两端,但和以前投靠楚国的情况比起来,对待晋国的态度大不一样了。晋文公伐卫,有板有眼,从容不迫,收到了一箭双雕之效。

围攻曹的时候,久攻不下。晋文公听从舆人建议,将部队迁到曹人族葬之处,使曹人汹惧而疏于防守。晋军入曹之后,文公下令不要进入僖负羁的宅院,以报答他馈盘飧玉璧的恩惠。(www.daowen.com)

在宋被楚攻而告急于晋的时候,晋文公听从原轸建议,让宋人先贿赂齐、秦两国,使齐、秦替宋国向楚求情。楚拒绝请求,因而激怒了齐、秦。晋文公拘执曹君,把曹、卫两国许多田地划归宋国,以此吸引楚的注意力,并使亲晋的宋国得到利益。楚令尹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谈判,答应解除宋国之围,但要求晋国允许卫成公返国和复封曹国。狐偃建议直截了当地拒绝楚国的这个建议,但原轸认为这样做是失策的。晋文公采纳原轸建议,私下里告诉曹、卫,允许他们复国,使两国宣布和楚断绝关系。晋文公又把宛春拘执于卫,以此激怒子玉,从而使晋楚两国决一雌雄。

子玉中了晋文公计谋,果然撤除对宋国的围攻,并全力向晋军挺进。晋文公指挥晋军后撤。军吏认为以晋国之君而躲避楚国之臣,这是耻辱之事,并且楚军疲惫,因此没有必要后撤。晋文公说:

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背)乎![41]

向后撤军,既实践了“退避三舍”的诺言,表明遵守信用,又避开了楚军锐气,实为取胜城濮之战的关键一着。

在城濮之战以前的两军对垒之时,晋文公曾经梦见自己和楚成王搏斗,楚成王趴在自己身上而咀嚼晋侯的脑子。狐偃解释此梦说:

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42]

他认为此梦为吉利之兆。晋侯仰卧,向上,故云“得天”,受上天帮助。楚君向下,故云“伏其罪”。古人认为“脑”是地气所生,属阴柔。楚君用牙齿咀嚼晋侯之脑,乃是以刚对柔。狐偃认为柔可克刚。“吾且柔之”,实质上是建议晋对付强楚应当后发制人,不可急躁。

开战的前一天,子玉派楚大夫斗勃向晋挑战,态度十分傲慢。晋文公不仅没有动容发火,而且派栾枝回复了这样一番语言:

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晋文公表示过去流亡时所受到的楚君恩惠,自己没敢忘记,所以退避三舍而在此恭候。晋君已经为楚臣后撤,难道楚臣还敢欺凌晋君吗?既然大夫不肯退兵,那就烦请大夫对贵部将领们说,驾好战车,忠于职守,明早见面。这番言语,刚寓于柔,柔中带刚,确是十分得体的外交辞令。

一方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虽然貌似刚强无比,但却脆嫩易折;一方有深透精妙的筹谋,虽貌似柔弱可欺,但却遒劲刚健。可以说在城濮之战以前,晋楚双方的胜负就大局已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