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霸主之势:周王室的霸权承认与支持

霸主之势:周王室的霸权承认与支持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赫霸主齐桓公虽然曾得到周天子“赐命”“赐胙”的恩宠,然而真正的“勤王”的机会,他却没有能够赶上。周大夫富辰劝周惠王召回子带,以免贻笑于诸侯。这段话表明周王室已经对霸权采取了承认和支持的态度。为了表示和狄人友好,周襄王娶狄女隗氏为后。狐偃对晋文公说:求诸侯,莫如勤王。晋文公请求襄王允许于其死后得用天子葬礼,周襄王婉言拒绝。

霸主之势:周王室的霸权承认与支持

诸侯要成为霸主,必须打出“尊王”的旗号,这在霸权迭兴的时代几乎是一种通例。然而“尊王”并非是顺手拈来的随意举动,而需要机遇。表现“尊王”的最好机遇是当天子蒙难时出兵救援。这种雪中送炭式的援救,后人称之为“勤王”。

赫赫霸主齐桓公虽然曾得到周天子“赐命”“赐胙”的恩宠,然而真正的“勤王”的机会,他却没有能够赶上。平定周惠王时期的子颓之乱的主要功臣是郑厉公,齐桓公只不过是事后讨伐支持过子颓的卫国,替周惠王出了口气而已。

算起来,晋文公所遇到的“勤王”机遇比齐桓公要强得多。

鲁僖公七年(前653年)周惠王死,襄王继位。襄王的异母弟子带在惠后支持下,于鲁僖公十一年(前649年)夏天召集居住于京师成周西南的扬、拒、泉、皋、伊、雒之戎攻入王城,放火焚烧了王城的东门。秦晋两国军队伐戎救周。当时的晋惠公采取了调和周王室与戎人矛盾的办法,没有取得效果。

第二年,周襄王以戎人入王城为理由,发兵讨伐,子带逃往齐国。齐桓公在襄王与子带的关系问题上态度暧昧,只派管仲、隰朋去调和矛盾。周大夫富辰劝周惠王召回子带,以免贻笑于诸侯。鲁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子带从齐返周。这就是第一次子带之乱。当时的齐桓公、秦穆公、晋惠公等虽然尊奉襄王,但又不肯为襄王翦除仇敌而出大力。周襄王虽然无力谴责,但在实际上对齐桓公等是不够满意的。

晋文公的继位为周襄王带来了希望。周襄王急忙派太宰文公和内史兴“赐命”给晋文公。上台伊始,即受天子恩赐,晋文公自然没有放过表现“尊王”的机会。他派上卿到晋国边境迎接周王的使臣,自己亲自在都城郊外迎接,让使臣居住在晋君的宗庙里,以表示对王命的敬奉。馈赠“九牢”[33]厚礼,并设大烛于庭院之中,供使臣夜间照明。“赐命”那天,在晋武公的宗庙里设立神主、几案,晋文公穿着普通的黑赤色礼服和礼帽进入宗庙,太宰文公代宣王命,赐给晋侯以冕服,内史兴引导晋侯行礼。晋文公谦让三次才接受下来。此后,举行了隆重的宴飨款待天子使臣。[34]太宰文公和内史兴返周以后,向周襄王说:

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35]

他们建议周王室善待晋国,因为其君必成霸主。这段话表明周王室已经对霸权采取了承认和支持的态度。既然已不可能再度成为主宰天下的力量,那么承认霸权就是很实际的选择。与其被人冷落,不如有人打着“尊王”旗号出来捧场。后来的事实表明,善待晋侯乃是周襄王的明智之举。

周襄王对晋的政策是正确的,然而对狄人的政策却反复无常,导致失败。郑国曾征服滑(今河南省偃师市境)国,郑军退走后,滑即叛郑服卫,所以郑再次伐滑。周襄王派伯服和游孙伯到郑国为滑请命,郑文公不仅不听王命,反而扣留两位使臣。周襄王怒,派大夫颓叔、桃子联合狄人军队伐郑,攻占郑国的栎(今河南省禹州市)邑。为了表示和狄人友好,周襄王娶狄女隗氏为后。隗氏和子带私通,被废替,于是周襄王和狄的关系由友善而为敌仇。

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原先联合狄军的颓叔、桃子事奉子带攻击周襄王,开始了第二次子带之乱。周襄王一度逃至坎欿(今河南省巩义市东南)避难,后被国人迎回。这年秋天,子带联合狄军伐周,大败周军,俘获周卿士和大夫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周襄王逃到郑国,居住在氾(今河南省襄城县南)。子带扬扬得意地拥隗氏而住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周襄王派人把情况分别告诉了晋、秦两国。

闻王室有乱,秦穆公即率军到达黄河岸边,准备过河前去送周襄王返归京师。这时候是晋文公二年(前635年),虽然正值晋国内乱刚刚平息,但晋国君臣仍然十分关注这次王室内乱。狐偃对晋文公说:

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36](www.daowen.com)

所谓“继文之业”,指继承当年晋文侯助平王东迁并诛杀“携王”以定天子之位的勤王伟业。狐偃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晋文公派狐偃占卜,结果是黄帝在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打败对手的吉兆。又命人筮卜,结果是可以得到天子享礼的吉卦。晋文公这才坚定信心,决意全力以赴去勤王。

晋文公首先辞退秦国军队,由晋独揽勤王之功,其次是以财物贿赂晋国东部的“草中之戎”和“丽土之狄”,让这两支戎狄势力和晋军一起去勤王。晋文公指挥晋军,兵分两路。以阳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为驻军基地,右师围攻子带和隗氏居住的温,左师到郑国迎周襄王返归。这年夏天,周襄王回到王城,将子带从温抓获,并杀之于隰城(今河南省武陟县境),平定了子带之乱。

为了酬谢晋文公勤王之功,周襄王用醴酒设飨宴招待。晋文公请求襄王允许于其死后得用天子葬礼,周襄王婉言拒绝。襄王说:

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37]

这是一段饶有趣味的答辞。周襄王认为天子葬礼只能施用于周王,这是王室的制度,在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德行的时候,就有两位王,这也是叔父您所厌恶的。王室虽然日趋微弱,但却“架子”不倒,周襄王依然以独一无二的天子自居,他不希望见到诸侯,也包括那些有勤王功勋的诸侯,有僭越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王权与霸权尽管在相互利用,但还是有一定矛盾的。

周襄王舍财不舍名。他在“名分”上毫不退让,但却让晋文公得些实惠。周王畿内的阳樊、温、原(今河南省济源市北)、州(今河南省沁阳市东)、陉(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南)、矛(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八邑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晋人名之为南阳之地,为晋垂涎之处。周襄王将这八邑慷慨地赏赐给晋。晋文公取得南阳之地,大大便利于晋国向南的发展。这次“勤王”可以算是名利双收。

当晋文公率军接管八邑的时候,阳樊人不服,晋军即将阳樊包围。阳樊人苍葛大声呼喊说:

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38]

他认为,对于中原国家应当用德行来安抚,只有对夷狄才需要用刑罚来威慑。如今晋军威慑阳樊,把我们视若夷狄,也就难怪阳樊不敢降服。这里,谁不是周王的姻亲,难道能俘虏他们吗?阳樊之民“皆王之父兄甥舅”[39],这个事实表明周王室至少在王畿地区还存在着盘根错节般的势力,所以说春秋时期的王权也不尽然全为空中楼阁。

晋文公不敢小觑这股势力,他先赞扬苍葛的话是君子之言,然后放阳樊之民出城,而仅取其城邑,以此表示对“王之亲姻”的优待。

如果把“尊王攘夷”作为中原诸侯称霸的必由之路的话,那么,晋文公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就迅速完成了“尊王”这一任务。至于“攘夷”事业,则是在城濮之战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