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灾难中的兴盛,历史告诉我们的启示

灾难中的兴盛,历史告诉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鄂侯去世的时候,曲沃庄伯兴兵伐晋,周平王派虢公率军援晋,攻打曲沃,庄伯退兵守曲沃。多难兴邦这句古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多灾多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绝对是坏事,在灾难中往往有走向兴盛的因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经受灾难的国家都必定走向兴盛,从灾难中趋于灭亡的例证在历史上也并非罕见。在何种条件下“多难”才会导致“兴邦”呢?由“多难”到“兴邦”的历史进程中,民众往往要付出沉重代价。

灾难中的兴盛,历史告诉我们的启示

春秋初期晋国内乱根源在于大、小宗的争权夺势。

在周代宗法制度下,嫡庶的区别十分明确,由此而产生的大宗与小宗的区别也是明确的。古人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的说法,“立嫡”即建立嫡长子为继承人。正妻所生的长子为嫡长子,其他的儿子称庶子,姬妾之子亦称庶子。从天子的王位到诸侯、卿大夫的爵位以及主要财产都要由嫡长子世袭继承,称为“大宗”。庶子称为“小宗”,各级小宗都须受大宗的支配和约束。

实行宗法制的主旨在于防止贵族间对权力和财富的争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也确实达到了目的。然而,在长期发展之后,有些小宗的实力可能超过大宗,双方的地位之争、权势之争遂为势所必然。

晋穆侯娶齐国女子为夫人,所生的长子立为太子,起名叫“仇”;其次子起名叫“成师”。晋国大夫师服很有些远见。他对“仇”和“成师”这两个名字曾有评论:

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嫡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2]

他认为太子名仇,意为对手、匹敌,含有贬义,而成师之名含有发扬光大的寓意,是褒义词。嫡子之名反不如庶子的名字好,这就违背了应有的顺序,晋国的内乱将会由此而起。今天看来,两个名字当然不会决定国家的治乱兴亡,然而它却说明晋穆侯的时候,晋国已经不大注意嫡庶之别。师服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说明他是很有眼光的。

晋穆侯死后本当由太子仇继位,然而穆侯的弟弟殇叔却自立为君。过了四年,太子仇率人袭杀殇叔,才继承君位,即赫赫有名的晋文侯。晋的都城在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晋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的时候,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号为桓叔。

曲沃桓叔在栾宾的辅佐下招贤纳士,势力迅速增长。《诗经·扬之水》描写了士人投靠曲沃桓叔时的欢乐心情

扬之水,一条激流的水,

白石凿凿。岸边白石鲜明凿凿。

素衣朱襮,奉上素衣朱领之服,

从子于沃。跟你往到曲沃。

既见君子,既已见到君子,

云何不乐!怎么说不快乐!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翼地的晋侯原本是大宗,曲沃则为小宗,然而曲沃的势力却超过了翼,形成本末倒置的情况。又是那位师服分析说: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作为“甸服”[3]诸侯,晋立曲沃,如同建一国家,本弱末强,必不能持久。师服的这个预见,为以后的史实完全证明。

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的大宗和曲沃的小宗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晋昭侯七年(前739年),晋大臣潘父弑杀昭侯,迎曲沃桓叔入翼,但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失败后退还。晋人立昭侯子为君,即晋孝侯。潘父被孝侯诛杀。曲沃桓叔死后,其子继位为曲沃庄伯。庄伯将晋孝侯攻杀,晋立孝侯之子为君,即鄂侯。鄂侯去世的时候,曲沃庄伯兴兵伐晋,周平王派虢公率军援晋,攻打曲沃,庄伯退兵守曲沃。晋人立鄂侯子,即哀侯。晋哀侯二年(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

当时的周王室按照宗法制度传统,理所当然地支持作为大宗的在翼地的晋侯。翼侯有王室撑腰,势力一度复盛。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翼侯曾对曲沃采取攻势,“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翼侯伐曲沃,大捷”,迫使曲沃武公不得不请求媾和。(www.daowen.com)

晋哀侯九年(前709年),哀侯发兵侵袭属于曲沃的陉庭(今山西省曲沃县东北)的土地,曲沃武公乘机在陉庭人的引导下发兵攻打翼城,将晋哀侯及其辅佐大臣栾共叔俘获。晋人立哀侯子,为小子侯。曲沃武公见留之无益,遂命韩万将晋哀侯杀掉,并劝栾共叔投降,栾共叔以“从君而贰,君焉用之”[4]为理由,不屈而死。

鲁桓公七年(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谋,诱召小子侯而将其杀掉。周王室再次发兵干涉,周桓王派虢仲率军讨伐曲沃武公,武公还归曲沃。翌年冬天,周桓王命令虢仲立晋哀侯之弟名缗者为晋侯。鲁桓公九年(前703年)秋天,虢仲召集芮、梁、荀、贾四国的国君率军讨伐曲沃。翼的势力因周王室支持而苟延残喘,曲沃武公势力不断增长。鲁庄公十三年(前681年)周僖王继位以后,周与曲沃关系改善。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曲沃与翼的斗争终见分晓。史载此年:

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僖王。僖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5]

周王室由不遗余力地支持作为大宗的晋侯,转而承认既成事实,命曲沃武公为晋侯,态度有了变化。西周时期,周王室册封诸侯,往往赏赐给诸侯大量土地、劳力和宝器。入春秋以来,王室经济趋于拮据,囊橐萧然,昔日的慷慨已不复存在。周僖王见曲沃武公有大量“宝物赂献”,遂落得顺水推舟而册封一位新的晋国诸侯,至于大宗小宗之别,都不在考虑之列,可谓见钱眼开。

东周时期以赂献财物而得周王册封之事屡见诸史载,曲沃武公之被封为晋君,算是较早的一次。王权的威严既然已为“铜臭”亵渎,那么其跌落就属必然之事。曲沃武公是一位乖巧人物,他不仅懂得必须以武力才能吞并“大宗”的道理,而且深谙以贿赂而使天子颔首的诀窍。

从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开始,曲沃武公改称晋武公。翌年,周僖王派虢公告诉晋国,允许它拥有一个军的武装力量。按周代制度,周王室有六军,此外,大国可以拥有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晋武公被允许拥有一军,可见当时的晋国只是一个小国的规模。尽管如此,从这个时候起,晋国还是结束了长时期纷争不已的局面,赢得了迅速发展的安定环境

多难兴邦这句古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多灾多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绝对是坏事,在灾难中往往有走向兴盛的因素。在历史上,国家从低谷中崛起的例证屡见不鲜。然而,并不是所有经受灾难的国家都必定走向兴盛,从灾难中趋于灭亡的例证在历史上也并非罕见。在何种条件下“多难”才会导致“兴邦”呢?关键在于新生的、进步的力量能逐步战胜没落的、保守的力量。

由“多难”到“兴邦”的历史进程中,民众往往要付出沉重代价。《诗经·鸨羽》曾经这样反映晋昭侯以后五世大乱时期的社会情况:

肃肃鸨羽,羽翼肃肃作响的野雁,

集于苞栩。落在那丛生的栎树。

王事靡盬,[6]王事没有宁息,

不能蓺稷黍;不能种稷种黍;

父母何怙!父母靠什么果腹!

悠悠苍天!悠悠的青天!

曷其有所?何时让民众安居?

五世大乱的时候,民众赋役繁重,无暇农作,以致父母挨饿,不得宁居。曲沃与翼的长达六七十年之久的争斗对于晋国而言,无疑是沉重灾难,然而在这场斗争中,腐朽势力被摧毁,为晋国兴盛奠定基础,在灾难中显露了希望之光。

曲沃武公受王命而称晋侯以后仅两年就去世,其子于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年)继位,即晋献公。此后,晋国势力崛起,晋献公几乎跻身于霸主之列。在经历了长时间社会动乱之后,晋国登上了大国争霸的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