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与“攘夷”,粗看起来似乎是并行不悖的两件事,实际上它们却很有关系。二者的联系,不仅在于都是实现霸权的手段,有着共同的目标,也不仅在于它们都是对社会传统观念的适应,而且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上。
在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初期)戎狄势力炽盛的时候,“尊王”就要维护作为王权基石之一的分封制度下所形成的基本格局,就要有能力保护周王所分封的诸侯国不受戎狄蹂躏,因此就必须“攘夷”。要攘除戎狄的威胁,不能单靠某一个国家的力量,而必须团结起许多国家共同奋斗。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打出“尊王”的旗帜进行号召。在那个时代,一位霸主实现这两个目标之日,即其霸业功德圆满之时。
齐桓公在开创霸业的过程中,曾经不遗余力地“尊王”,他在“攘夷”方面又有什么业绩呢?
戎族的入侵是齐桓公所要对付的主要目标。《春秋经》庄公二十年有“齐人伐戎”的记载,这是《春秋经》记载伐戎的开始。
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齐桓公和鲁庄公在鲁济(今山东省巨野县境)会见,商量如何帮助北燕对付山戎的威胁。第二年山戎大举进攻北燕。燕派使臣到齐告急求援。齐桓公亲率大军远征救燕,并讨伐山戎,一直打到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的孤竹国一带。这里离齐国已经很远,春往冬返,历经艰难。
据说返归途中,迷失了路途。管仲认为老马识途,其智可用。于是齐军放逸老马,大家跟随其后,这才找到了途径。齐军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齐桓公的左相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坡,夏天住在山的北坡。蚂蚁窝出口处的土堆假若有一寸高,那么这个地方往下挖八尺深就会有水。”按照隰朋的建议,齐军果然掘地得水,解救了危急。[21]
齐军讨伐山戎返燕,燕庄公万分感谢,就一路送齐桓公返归,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按照礼仪制度,诸侯送天子的时候,可以送出国境,以表示特殊的恭敬。但是诸侯之间相送,就不应当送出国境。我不能违背礼仪制度。”于是便把燕庄公所到的齐国疆域分割给燕,以此说明燕国诸侯并没有违背古礼。值得注意的是,齐桓公对燕庄公有这样的叮嘱:
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22]
召公奭(音示)是燕国的始封之君,齐桓公让燕君像召公的时候那样治理政事,并向周王室缴纳贡品,就如同成康之治的时候那样对周王室恭敬。显而易见,齐桓公把攘除山戎祸患的举动和“尊王”密切地联系到了一起。
“迁邢封卫”是齐桓公“攘夷”事业的又一重要业绩。
鲁闵公元年(前661年),狄人讨伐邢(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国。齐桓公闻讯就想出兵救援邢国。鲍叔进谏说:
“如今去救援,太早啦。应当等邢国灭亡之后再率领齐军出发。支持处于危险之中的国家的功德,不如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的功德大。晚些出发救援可以使狄人力量疲敝,将来救援时就容易成功。等到邢国灭亡之后再帮助它复国,那样名声才会真正美好。”[23]这个建议显然过多地考虑了齐国的利益。
管仲的看法和鲍叔不同。他说:“戎狄犹如贪得无厌的豺狼,其野心是不能满足的。中原华夏各国互相亲昵,是不能丢弃的。安逸等于毒药,是不能怀恋的。有一首诗说:‘难道不想着回去,怕的是这个竹简上的军令文字。’竹简上的军令文字,就是同仇敌忾、忧患与共的意思,所以请听从告急简书而急速发兵去救援邢国。”
权衡斟酌之后,齐桓公还是听从了管仲的建议,立即出兵救援邢国,解救危急。
狄人攻邢不成,便于鲁闵公二年(前660年)冬天出兵讨伐卫国。卫国的君主卫懿公是一位很有些怪癖的荒唐君主。他喜欢鹤,让鹤乘坐仅大夫才有资格乘坐的轩车。狄人攻过来的时候,他把甲胄颁发给国人,让国人去打仗。这些国人都说:“让鹤去!鹤享有官爵禄位。我们哪里能作战?”卫懿公只得自己率军打仗,被狄人打得大败。
在退却的时候,卫懿公不让手下的人把自己车上的国君旗帜藏起来,所以狄人紧迫他不放。卫懿公被狄人捉住,“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24]。狄人攻入卫国都城,将卫国灭掉。卫国遗民在宋桓公帮助下逃过黄河,暂居于曹(今河南省滑县西南),拥立子申为君,即卫戴公。
戴公的妹妹许穆夫人听说宗国颠覆,万分悲痛,思念着去慰问其兄。她曾赋诗言志,其诗即《诗经·载驰》篇,诗中有这样两章:(www.daowen.com)
载驰载驱, 鞭打快马,车辆驰驱,
归唁卫侯。归去慰问卫侯。
驱马悠悠,驱马奔走,长路悠悠,
言至于漕。要急忙赶往漕地。
大夫跋涉,卫国大夫正艰难跋涉,
我心则忧!我心何等忧愁!
我行其野,我走过那里的田野,
芃芃其麦。只见那蓬蓬的小麦。
控于大邦,想到大国去控诉,
谁因谁极!不知依靠哪国,哀求哪国!
诗中的“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两句,反映了弱小国家受到戎狄祸害时欲得大国保护的急切心情。
齐桓公听说卫国灭于狄,便派公子无亏率领300辆战车、3 000名甲士到曹地为卫戴公守卫。他赠送给戴公五套祭服和驾车的马匹,以及牛、羊、猪、鸡、狗各300只,还送去做门户的材料。此外,齐桓公赠送用鱼皮装饰的轩车和30匹上等的锦给卫戴公夫人。在齐、宋等国援助下,卫国遗民初步安顿下来。不久,卫戴公死去,其弟继位,即卫文公。
为了使邢、卫两国摆脱狄人威胁,齐桓公于鲁僖公元年(前659年)把邢国迁到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又带领诸侯于第二年在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为卫国新建了国都。这两国迁徙之后,民众安居,经济迅速恢复。史载,卫文公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粗帛帽子,教化务农,便利商贾,任用贤能,使卫国力量迅速上升,头一年仅有30辆战车,不久就发展到300辆。“邢迁如归,卫国忘亡”[25],当时的人对于齐桓公迁邢封卫的事业是很推崇的。
除了助燕、迁邢、封卫以外,齐桓公还曾大力帮助杞(今河南省杞县)、鄫(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两国抵御淮夷的欺凌。鲁僖公十三年(前647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诸侯在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会盟,商量淮夷侵犯杞国的事情。第二年又率诸侯在缘陵(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筑城,将杞国迁至此处。齐桓公还赠送百辆战车和千名士卒给杞加强守卫。[26]
鲁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冬天,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邢、曹等国诸侯在淮(今江苏省盱眙县境)会盟,讨论救鄫,并为鄫筑城以加强对淮夷的抵御。
齐桓公联合中原诸侯国,援助弱小国家以攘除戎狄蛮夷的势力,保卫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管仲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27]齐桓公的“攘夷”事业,加强了各华夏诸侯国的联系,推动了“诸夏亲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