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对于齐桓公的恩宠,比“赐命”更为隆重的是“赐胙(音座)”。
这是周襄王继位初期的事情。周襄王的父亲周惠王在位的晚年宠幸惠后,欲废掉原先所立的太子郑,并立惠后所生的王子带为太子。鲁僖公五年(前655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共八国诸侯在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和太子郑会见并且盟誓,表示诸侯对太子郑的支持。此事为周惠王忌恨。周惠王便派人召见郑文公,让他去联合楚国,想以此与齐抗衡。齐桓公于首止之会的第二年,率领齐、鲁、宋、卫、曹五国军队伐郑,翌年又再次伐郑,迫使郑国请求媾和而顺从齐国。周惠王的计划遂告破灭,太子郑地位得以巩固。
鲁僖公七年(前653年),周惠王去世。太子郑惧王子带乘机争夺王位,便封锁消息而秘不发丧。他先向齐桓公求援,商量办法。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召集鲁、宋、卫、许、曹等国诸侯和陈国的太子款等,跟王室代表会盟,郑文公也赶来参加,表示对周王室与齐桓公的尊崇。在诸侯们的支持下,太子郑继位,即周襄王。王位确立之后,才发丧,宣告惠王死讯。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宋、鲁、卫、郑、许、曹等国诸侯在葵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会盟。盟会期间,周襄王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感谢,特意派遣宰孔到葵丘向齐桓公“赐胙”。按照礼制规定,“胙”——宗庙祭祖所用的肉——在周王祭祖之后,只分给同姓兄弟之国,表示其间存在着血亲关系。齐是姜姓诸侯国,并没有接受“赐胙”的资格,周襄王破例“赐胙”给齐,是表示对齐桓公的特别恩宠。衣冠楚楚的宰孔手捧胙肉对齐桓公庄重地说:
“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特意派遣我把胙肉赐给伯舅。”依照规矩,天子谓同姓诸侯曰伯父或叔父,谓异姓诸侯曰伯舅,所以宰孔称齐桓公为伯舅。(www.daowen.com)
齐桓公毕恭毕敬地聆听了宰孔点明来意,便要下到堂下的东、西两阶之间,行再拜稽首之礼。只听宰孔急忙说道:“请稍等一下,还有以后的命令——天子派遣我的时候嘱咐说:‘因为伯舅年纪大了,所以特别追加功劳,赐给一级爵位,并且无须下阶跪拜。’”
“天子的威严不离开颜面咫尺之远,小白我岂敢接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拜?我唯恐颠坠于下,给天子带来羞辱,怎么敢于不下阶跪拜呢?”齐桓公的这一派言论对天子是何等恭敬,又是何等得体!说完之后,他就下阶行跪拜稽首之礼,然后才登上台阶接受胙肉。除了胙肉之外,周襄王还“赏服大辂、龙旗九旒、渠门赤旗”[19]给齐桓公。
对于齐桓公的这些“尊王”的表现,论者或斥之为虚伪的表现,或卑之为一场闹剧。其实,齐桓公“尊王”固然是为了称霸,但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传统观念的一种适应。齐桓公下阶跪拜天子的赏赐,不必尽为虚伪,其中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虔诚因素。当年,齐桓公迎娶王姬的时候,围观的人们曾经对王姬的漂亮车儿和如花似玉般的容貌啧啧称羡。这种气氛的出现,离不开王权的传统影响。齐桓公“尊王”并不是要进行虚假表演,而是要为其“霸业”锦上添花。在齐桓公的时代,如火如荼的霸权,往往会折射出一些王权的光芒。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本是形容美丽王姬和翩翩桓公的著名诗句,我们似乎可以把它移过来形容齐桓公的霸业。犹如“华如桃李”喻指王姬与桓公结合,“尊王”与霸业在齐桓公那里也是相互映衬、密不可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