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仲射中桓公带钩:春秋霸主的天空

管仲射中桓公带钩:春秋霸主的天空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说清楚这些,必须从管仲射中齐桓公带钩的事情讲起。小白到达的时候,和管仲对阵,管仲一箭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管仲派人通知公子纠,请他们放心。原来,管仲的那一箭正射在小白腰间的带钩上,这才使小白幸免于难。管仲请求把他囚禁而送归齐国。对管仲有知遇之恩的岂止是鲍叔,齐桓公对管仲也是相当理解和信任的。管仲的这些看来有些过分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因为齐桓公深知这些要求的用意。

管仲射中桓公带钩:春秋霸主的天空

知人善任,这是一般政治家都具备的优秀品格。然而所知遇的人、所委以重任的人并非其亲朋故旧或拥护者,而是曾经反对过自己,甚至是曾经威胁到自己生命的人,这就不是所有的政治家都能做到的了。齐桓公就是能这样做的少数政治家之一。

要说清楚这些,必须从管仲射中齐桓公带钩的事情讲起。

齐桓公名叫小白,是齐僖公的庶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继位,即齐襄公。齐襄公是一个荒淫暴虐、喜怒无常的君主。他和自己的妹妹——即鲁桓公夫人文姜——私通,又为此而杀掉鲁桓公。齐襄公欺凌大臣,杀戮无辜,国内局势动荡不稳。他的弟弟们害怕祸乱起来及于己身,便纷纷逃往国外避难。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之女,所以公子纠的傅相管仲和召忽便事奉他逃奔到鲁国。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在鲍叔的事奉下逃奔到与齐邻近的莒国。莒国的国君对小白不加礼遇,小白在逆境中树立起远大志向,萌生了称霸的意念。[12]

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弑杀。第二年春天,掌权的公孙无知到名叫雍林的地方游玩,被雍林人袭杀。雍林遍告齐国大夫说:“公孙无知弑杀齐国的国君而自立,如今我们为了惩罚他而将其诛杀。请大夫们商量,选择一位公子立为齐君,我们将唯命是听。”齐国大夫以高氏、国氏两大家族最为望族。齐国正卿高傒是小白的朋友。公孙无知被杀,大夫们议立新君的时候,高、国两家商定从莒国接回小白,支持他为君。

鲁国闻知齐国内部情况后,派军队护送公子纠返齐。为了保险起见,又另派一支军队由管仲率领,在从莒至齐的道路上拦截返齐的小白一行。小白到达的时候,和管仲对阵,管仲一箭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管仲派人通知公子纠,请他们放心。公子纠这批人知道争夺君位的对手已经毙命,便慢悠悠地在路上行走,过了六天才到达国都临淄。但这时候小白已经在临淄为高傒等大夫拥立为君,即齐桓公。

原来,管仲的那一箭正射在小白腰间的带钩上,这才使小白幸免于难。小白虽然没有受伤,但却机智地喊叫一声,顺势倒下装死,从而麻痹了对方。小白藏在有隐遮盖棚的“温车”中快速挺进,临淄城中的高、国两族作为内应迎接小白,所以小白得以率先进入城中。

鲁庄公九年(前685年)秋天,鲁、齐两国军队在乾时(今山东省临淄西)作战,鲁军大败,鲁庄公丢弃了自己的战车,乘轻车逃命。鲁大夫秦子、梁子打着鲁军的旗帜引诱齐军以掩护鲁庄公,结果鲁庄公逃归而两名大夫却成为齐军俘虏。

齐派鲍叔赴鲁,说道:“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心处置自己的亲人,请鲁把他杀掉。事奉公子纠的管仲和召忽是齐君的仇人,请让我把他们带回去交给国君处置。不然的话,齐将发大军围攻鲁国。”在齐的逼迫下,鲁在生窦(今山东省菏泽市北)杀掉公子纠。召忽不想返齐被戮,随即自杀。管仲请求把他囚禁而送归齐国。于是鲍叔便将管仲捆绑起来,随自己一起离鲁返齐。途中,管仲饥渴难耐,走到鲁国的縠乌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向縠乌的“封人”——即防守边界的官吏乞求食物,縠乌封人很耐心地喂他些食物,并且对管仲十分恭敬。他私下问管仲:

“假若您侥幸不死,到了齐国受重用而执掌大权,那么您将如何报答我呢?”縠乌封人想让自己给予管仲的恩惠得到丰厚的报偿。

管仲说:“果真像您说的那样,由我执掌大权,那么我将任用贤人、使用有才能的人、对有功劳的人论功行赏。我凭什么来报答您呢?”管仲给了这位封人一个软钉子碰。他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13]

鲍叔一行到齐、鲁交界处的堂阜(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摆脱鲁的监视,这才急忙解开捆绑的绳索,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管仲。原来,这是一个计谋。鲍叔是管仲的同乡挚友,他事奉小白返齐即位以后,曾经恳切地建议任用管仲。他对齐桓公说:“我很荣幸地得以跟随您。您现在已是尊贵的国君,如果您仅仅想治理好齐国就满足,那由高傒和我做您的助手也就够了,但是假若您有称霸的愿望,那就非有管仲来辅佐不可。”齐桓公听从鲍叔的建议,假装要召回管仲将其杀掉,实际上是设法让管仲返齐担当重任。

鲍叔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善举贤才的人物,也是齐桓公主要助手之一。据《吕氏春秋》记载,他与管仲交游,对管仲非常理解和信任。鲍叔曾和管仲一同到南阳做买卖,在分取赢利的时候,管仲欺骗鲍叔,故意使自己多分。鲍叔知道管仲家有老母并且贫穷,便佯装不知,并且不认为管仲贪图钱财。

史记·管晏列传》曾记载管仲的自述,他说自己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但却弄得很糟糕,鲍叔却不以为这是愚笨,因为他知道时势的有利和不利是无法预料的,所以谋划事情就不能保证件件成功;自己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君主驱逐,鲍叔不认为这是品行不好,他知道我没有赶上好机会;我曾经参加过三次战斗而三次逃走,鲍叔不认为这是怯懦,他知道我家有老母必须由我奉养;公子纠失败以后,其辅相召忽自杀殉主,而我却幽囚受辱,鲍叔不以为这是无耻行径,他知道我不屑于计较小节而只怕功名不显于天下。管仲感叹地说:(www.daowen.com)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后人曾以“管鲍”作为知交友情的代称。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14]的诗句予以赞颂。

对管仲有知遇之恩的岂止是鲍叔,齐桓公对管仲也是相当理解和信任的。他任命管仲为齐国之相以后,管仲说:

“我现在已经得到了国君您的恩宠,但是我的地位却还低下。”他又提出新的要求。

“把你的地位提高到高、国两位正卿之上。”

“我虽说尊贵了,但还贫穷。”

“把‘三归’的收入给你。”齐桓公把“三归”[15]——即市场租税的十分之三——给管仲。

管仲的这些看来有些过分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因为齐桓公深知这些要求的用意。据《韩非子·难一》篇记载,有一个名叫霄略的人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他说:“管仲认为低贱身份的人无法统治高贵的人,所以请求地位在国、高之上。管仲又认为贫穷的人无法统治富庶的人,所以请求得到‘三归’。管仲不是贪婪,而是为了便于治理国家。”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可谓如鱼得水,对齐国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史载,管仲能够根据齐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治国方略,“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16]在齐桓公的时代,齐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与管宴列的经济政策直接有关。大史学家司马迁曾经对管仲的经济思想加以概括,他在《史记·管晏列传》里指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司马迁认为以上这些就是管仲的主要观点。管仲说,老百姓的仓廪装满了粮食才会知道礼仪形式,衣食充足了才会有荣辱观念。地位在上的人所穿所用都符合制度,才会使六亲坚固。如果不能抓住礼、义、廉、耻这四种纲要,那么国家就会灭亡。君主的命令应当如水灌田,让它顺乎民心。在这一派精辟的言论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是千古名句。

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管仲因齐桓公而显名,这种相得益彰的范例,历为后世称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