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一箭射尽天子威风可以改为葛之战:一箭尽天子威风

一箭射尽天子威风可以改为葛之战:一箭尽天子威风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权的跌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周夷王之后的厉、宣、幽诸王依然有天子威风,宗周陨灭以后,周平王东迁雒邑,依然可以对诸侯摆摆架子。然而,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在位的时候,天子威风却锐减。郑军将领祝聃平时练得一手好箭法,追赶时,他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然而,葛之战中,祝聃一箭却射尽了天子威风。桓王以后,再没有一位周天子敢于率军出来和称雄的诸侯较量。

一箭射尽天子威风可以改为葛之战:一箭尽天子威风

明代的著名学问家李贽曾经把周代王权衰颓过程中具有标识意义的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加以评论道

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16]

礼记·郊特牲》篇曾记载周夷王为了表示对诸侯礼数有加而下堂会见诸侯。这是周代王权开始衰弱而诸侯影响开始增强的一个标识。王权的跌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周夷王之后的厉、宣、幽诸王依然有天子威风,宗周陨灭以后,周平王东迁雒邑,依然可以对诸侯摆摆架子。然而,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在位的时候,天子威风却锐减。其转折点就是周、郑的葛之战,李贽所说的“桓王箭上肩”就是这次战争中的事情。

“初生牛犊不怕虎”,周桓王一上台就想给专权的郑庄公一点颜色看看。他的祖父周平王原想让虢公也当王朝卿士,分走一些郑庄公手中的权力,但终究没能实行。桓王上台后,就想立即实施这个设想。

郑庄公毕竟是一位乖巧的角色。他认为和年轻气盛的周桓王硬顶,不会有什么好处。假若桓王果真恼怒,那就很可能罢免自己的王朝卿士职务,“初生牛犊”往往是不计后果的呢。为了保持自己政治上可以用“王命”号令诸侯的优势,郑庄公不再用强硬手段“教训”周天子,而是想办法和周天子改善关系。

鲁隐公六年(前717年),郑庄公亲自到王都去朝拜周桓王,可是周桓王却摆着架子对他不加礼遇。见到满脸堆笑的郑庄公碰了周桓王的硬钉子,在王朝做官的周桓公急得直摇头。他对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郑国。如今好好优礼郑国以鼓励后来的人,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加礼遇呢?您这样做,郑国一定不会再来朝见了。”

周桓公的估计不完全正确,因为他没有把郑庄公的度量这个因素考虑在内。除了对郑庄公的朝见不加礼遇之外,周桓王还在鲁隐公八年(前715年)正式任命虢公忌父为右卿士,使他与作为左卿士的郑庄公抗衡。这无疑是给郑庄公的又一个难堪。然而,郑庄公深谙“小不忍则乱大谋”之类的道理。他尽管对周桓王怀恨在心,但仍旧泰然处之。就在桓王任命虢公以后不久,郑庄公还引荐齐僖公和自己一起去朝觐周桓王,显出一副“大人不记小人过”的样子。

周桓王全然不察郑庄公的良苦用心,误以为郑庄公的妥协忍让是软弱可欺,于是便在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宣布剥夺郑庄公王朝卿士的职位,郑遂不朝周。周桓王又以郑不朝觐为借口率领诸侯国的军队向郑国进攻。郑庄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率军迎敌,双方在葛(今河南省长葛市东北)摆开战场。

在战场上,周桓王率领主力作为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其中包括蔡、卫两国的军队;周公黑肩率领左军,其中包括陈国军队。按照周代以来的传统作战方法,双方都要把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主将居中军,左右两军作为两翼而配合进攻,双方的中军都处在突出的地位。

郑国的子元根据周桓公所部署的传统阵式,提出不用中军突出、两翼配合的老式阵法,并且分析了对方的弱点。他说:“如今陈国正发生内乱,百姓都没有战斗意志。要是先遭到攻击,陈军一定溃逃,届时周王一方面要照顾陈的溃兵,另一方面又要指挥和郑军作战,必定措手不及。蔡、卫的军队见陈溃逃,也一定支持不住而争相退却。这以后我们便可以集中兵力攻击周王的中军,成功就有了把握。”

郑庄公接受了子元的建议,把军队部署成两翼靠前、中军稍后的“鱼丽之阵”,像张网捕鱼一样准备打击敌军。(www.daowen.com)

郑庄公命令曼伯率“右拒”——即右边方形阵势;祭仲率领“左拒”——即左边的方形阵势;原繁和高渠弥协助自己指挥中军。郑军在部署时把战车排列在前面,步卒填补战车间的空隙,构成便于声张军威的密集队形。郑庄公和曼伯、祭仲约定,“(音侩)动而鼓”——见到中军主将的大旗挥动就击鼓进军,让“右拒”“左拒”先发动冲锋。

战斗开始后,果然如子元所料,陈、蔡、卫三国的军队先行溃逃,使得周桓王所在的中军一片混乱。郑庄公率领中军猛冲过去,“右拒”“左拒”在追赶逃军过程中向中间夹击,周军抵挡不住,只得败退逃逸。郑军将领祝聃平时练得一手好箭法,追赶时,他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桓王疼痛难耐,不能指挥军队[17],周军溃败得更不像个样子。

祝聃建议乘胜追击,将周军彻底打垮,说不定还可以活捉周天子呢。这时候,郑庄公却说出一派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言论:

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18]

他认为,一般的君子尚且不希望逼人太甚,何况敢于欺凌天子呢?假若能够挽救自己,使郑国免于灭亡,这就足够了!按照这种想法,郑庄公命令郑军停止追击,并且在当天夜间派遣祭仲去慰问周桓王,同时问候他的左右随从。

周桓王敢于领军去和气焰正盛的郑国较量,足见尚有一定的力量。然而,葛之战中,祝聃一箭却射尽了天子威风。桓王以后,再没有一位周天子敢于率军出来和称雄的诸侯较量。王权和霸权是有矛盾的,葛之战实质上就是这两种权力的较量。

葛之战以后,郑国威望大增。鲁桓公六年(前706年)北戎伐齐,齐国请郑派兵支援,郑庄公便派太子忽率军救齐,大败戎师。齐僖公为表示感谢,曾想把女儿给太子忽为妻。

第二年,郑庄公决心解决盟、向两邑的问题。原来在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的时候,周桓王为了“教训”一下郑庄公,便强从郑国索取了4个邑,而把属于苏氏的12个邑给郑。这12个邑本不为周王所有,所以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当时郑庄公作了忍耐,吃了哑巴亏。葛之战的胜利为郑庄公壮了胆量,他便率军去进攻那12邑之中的盟(今河南省孟州市南)、向(今河南省济源市南)。盟、向两邑请求和郑媾和,郑庄公允许,但不久盟、向两邑又背叛了和郑的约定。这年秋天,郑庄公联合齐、卫两国讨伐盟、向。周桓王见自己的势力抵挡不住郑、齐、卫三国联军,只好把盟、向两邑的居民迁到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居住,而将这两处地方给郑。

鲁桓公十一年(前701年),为郑国强盛作出重大贡献的郑庄公辞世。终春秋之世,郑国虽然算不得头等强国,并常为“霸主”所欺凌,但由于其经济发达,又有子产等政治家支撑局面,所以郑仍属强国之列,一直拥有相当可观的力量。在霸权迭兴的政治舞台上,郑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